peipei0912 發表於 2018-9-7 23:36:27

[閒聊] 文化衝擊/異鄉生活/人生砍掉重練三部曲

本帖最後由 peipei0912 於 2018-9-8 00:35 編輯

轉眼間在德國生活邁入了第六年,想聊一下這一路以來綜合異鄉生活各方面,我個人的想法跟心境變化

基本上從台灣到一個與其人文風氣、各種制度、生活習慣、價值觀...等差異極大的德國長住,需要很多的調適,比較好的方向當然是從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獲得成長、能為自己感到驕傲,我把它大致分成跟談戀愛很像的三個階段:蜜月期、磨合期、穩定期

以下的各階段期間長短,也都是我個人的情況,也有人的蜜月期或磨合期更短,我想它會因每個人出國的年齡、性格、目的....而異


蜜月期 1 ~ 1.5 年:

剛來的頭一兩年,對異國充滿新鮮感、好奇與衝勁,當時我可以一整年完全不吃亞洲菜、沒上過亞洲超市、沒發漏亞洲的流行文化,對於在歐洲四處旅遊也最起勁,就像剛跟一個新對象陷入熱戀一樣,就算偶有挫折,大致上也能帶著粉紅色眼鏡觀看,跟短期旅遊的感覺差不多



磨合期 3 ~ 4 年:

到了大概第三年,蜜月期已完全過去,開始對當地的很多人事物感到厭惡、不習慣,也已經特別懶得跟當地人有較深入的互動跟談話,只想盡可能的躲在自己的殼裡來平衡跟消化內心的疲憊不堪,所謂的「文化衝擊」浮上來了,由於我頭兩年幾乎是在語言學校,接觸到的外國人居多,德語老師也能體諒我的破爛德語,到了第三年正式入學,開始真正進入「只有德國人的圈子」,他們講什麼笑話、聊什麼我都聽不懂,話題天南地北亂飛,跟他們除了語言文化背景,還包括年齡、世代差距,根本熟不起來,我也不可能一直不停的問他們在講什麼,人家遲早會失去耐心,剛開始在一旁全程傻笑真的心很累,之後放棄又只能獨自在一旁耍孤僻、顯得格格不入,不管如何都充滿沮喪與挫折,覺得跟當地人完全無法平起平坐

我覺得自己的磨合期還滿長的,到德國時的年齡也有點太大了,已快 30 歲,可以說是原本在台灣所有性格上的弱點或特點,諸如依賴、不自信、纖細敏感....等等全部無所循形,對於有這些人格特質的外國人來說,在德國這樣一個極度個人主義的地方重新打造新生活、人際關係也從零開始,感到非常的不習慣與無助,一切都來得又急又快,就像水中的沙地一樣,從未來得及充份的沈澱,又被攪亂得一片混沌

我常發現一些也是在德國求學差不多到了第 3 ~ 4 年以上的華人,回亞洲的次數越來越頻繁,每半年就非得回家一趟不可,很明顯就是還在磨合期。有些人只是假期跟預算不足夠那麼頻繁的回去,但在異鄉也會花很多時間都在「中文版的網頁上」遊蕩,然後跟家鄉的親朋好友又只能報喜不報憂,一來自己愛面子,二來反正他們也無法體會

我個人覺得這跟你在德國主要是用英語或是用德語,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一個人在用非母語時,其實跟他用母語時展現的性格是不太一樣的(可以仔細觀察一下自己這方面),也就是說,當你跟德國人幾乎只用英語,或幾乎只用德語溝通,感受到的待遇也會不同,用德語會比較能直接接觸到他們「最原本、最自在的樣子」,可能自己會因此更有種局外人感 (?)


另外關於來德國的目的,求學、或工作、或因為另一伴而來,也有各自不同的難題跟挑戰。若一開始是因為另一伴而來,又有分是跟台灣人 ,或是德國人,我想這各自又有截然不同的心境與課題,也會大大影響你看德國的角度與觀感


穩定期:

如果你有幸撐過前面漫長的「磨合期」,還繼續留在異國的,接著可能才能比較平常心的看待或面對異國當地人事物的優、缺點,跟當初頭一兩年還處在膚淺的「蜜月期的新鮮感」所看的角度跟感受已經不太一樣了

但其實我也有遇過那種已經在德國超過二十年的各種外國人、華人,他們比較偏向融合了「家鄉+德國」的民族性上兩者的缺點,有認真魔人跟偏極端的傾向,我認為這其實就是適應不良,但可能他們一直沒有察覺到自己其實適應不良 (?) ,既然都過了那麼久還能這樣繼續在異國生活,大概也不會再有太大的調整跟變化了,那已經是他的生存之道


總結:

我覺得德國跟英語系國家的民族性非常的不一樣,台灣人從小比較熟悉的「西方文化」其實只有英語系國家的,偏向美國,對德國人的民族性、距離感、語感則完全陌生,所以若是能在德國靠自己開創新的生活跟「非台灣人圈子」的人際圈,尤其是在磨合期都沒有靠德國的男女朋友/先生太太的,那真的非常的不容易,這條路披荊斬棘,當然也有寶貴之處、只有自己才懂的收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可能也要看個性,有的台灣人在德國 1~ 3 年,後來轉戰到熱情活力的美國加州,就開心很多。而以我自己來說,這幾年我的性格、價值觀轉變非常大,這把年紀還要將三觀整個砍掉重練,這才知道以前在台灣的我原來是個怎麼樣的人。對於鍛鍊心理素質,是最嚴酷的磨練

我也有認識那種在中國待了 5 年的德國人,後來決定搬回德國,他終究不習慣亞洲,對那沒有歸屬感,所以也可以說是他沒有要撐過在亞洲的磨合期(但他對長年待過的紐約就很喜歡,可能華人跟德國人的民族性差異還是太巨大了)

成年後才出國長住的人是特別的,你會有一塊是在台灣的親友、德國朋友兩邊都沒辦法體會跟了解的一部分(以我個人來說是很大的一部分),而在德國遇到的華人、非德國人,大家也都是來來去去的過客,有各自的生活跟適應要忙,對於相遇與別離,經常一別就不知道此生還有沒有機會再相見,我似乎已經習慣,但若難得遇到知音,分離時也特別揪心

自己變得更獨立是一定必須的,不管還在什麼階段

正在德國的你,是正處在哪個階段呢?也歡迎分享一下你的蜜月期跟磨合期的長短,或是箇中滋味喔!
還是你很幸運的幾乎沒有什麼磨合期呢?(那請一定要註明一下你的出國目的、幾歲出國、在德國多久、用英語還是德語呢?)

謝謝觀看!

coen64 發表於 2018-9-8 08:57:17

個人覺得心態很重要, 如果自己要往牛角裡鑽, 頭往沙裡埋, 這樣的日子就會過的生不如死.個人是年過40後才來德國的, 因老公是荷蘭人, 還先學了一年的荷蘭文才學德文的.目前在德國已快8年了, 雖然沒有德國"朋友", 但幸運的是有家人在旁.   其實在台灣工作多年, 也沒有交到好朋友, 連土生土長的自己國家都交不到了, 那裡還能奢望在其他國家交到朋友.老德比較內向, 但相對於老荷的外放, 個人反而喜歡老德這種方式.

雖然之前德文有B2等級, 老實說到現在還是很常聽不懂老德在說什麼, 但是因為聽不懂而不去聽不去講, 所學到的語言只會還回去給老師.為了讓自己的德文不會太爛, 去醫院工作過, 也到工廠去過, 但是後者只有工作和同事幾乎沒有互動, 對語言的進步沒有幫助, 在家有時會和女兒講國語, 但如果老公發現會被唸, 在家限制只能說德文.其實有這限制也不錯, 不然我的德文可能會更差.

中文裡有"入境隨俗"的說法, 如果是要在德國長期居住, 自己的努力是一定要的, 如果不想要, 還想把自己家鄉那一套移植過來, 這樣一定會有問題的,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對回教徒不滿意的原因.換做是我們在台灣, 如果來了外國人住我們隔壁, 但他們不講國語, 生活習慣又很差, 製造噪音等, 我們又做何感想呢?

很多事情真的是換個角度看就有不同的世界, 天助自助者, 個人是這樣自認為.

peipei0912 發表於 2018-9-8 16:48:29

本帖最後由 peipei0912 於 2018-9-10 21:58 編輯

coen64 發表於 2018-9-8 08:57
個人覺得心態很重要, 如果自己要往牛角裡鑽, 頭往沙裡埋, 這樣的日子就會過的生不如死.個人是年過40後才 ...
所以我寫了這篇不同階段與時期的「各種過程」

人是慣性很強的動物,凡事都需要時間。在德國待了30年都還是很極端的華人,我也有見過,其實只要我遠離他、他控制不到我,我就不忍苛責了,因為我自己有經歷過「很身不由己」的時期,現在覺得對別人寬容 也是對自己溫柔

就像一路以來,德國人給我的空間其實比較大,比同樣在掙扎的華人對我還要寬容很多,多年從來沒有德國人嫌棄過我的德語或適應不良時的情況,這點我是挺欣慰的(只有自己會感到不好意思)

理論都是完美的,但每個人「實際上」的過程都不太一樣



coen64 發表於 2018-9-9 08:34:09

peipei0912 發表於 2018-9-8 16:48
所以我寫了這篇不同階段與時期的「各種過程」

人是慣性很強的動物,凡事都需要時間。在德國待了30年都還 ...

我的第一句不是在指你, 是適用於很多事情及人.我和我女兒也是會不爽或酸老德的作為, 像我女兒就會有很多負面情緒, 我所能做的就是幫忙排解她負面的情緒, 讓她能正面積極的往前走.當然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的想法及作法, 個人只是不喜歡一直怨天尤人但不想辦法用自己的力量找尋另一個出口罷了, 因為罵完酸完日子還是要過, 留在負面的情境裡只有自己難過, 別人還是在那高興的活蹦亂跳.

或許是因為住在小小鎮上, 這裡完全沒有台灣人, 連中國人也幾乎沒看到過, 離最近的台灣人只有隔壁鎮上的一位大姊, 這位大姊來德國超過30年了, 有一堆德國朋友, 常常和朋友們一起出遊, 我想是個性的關係吧, 讓社交能力低落的我很羨慕.幸好德文差勁還是有好處, 至少當有人上門推銷或是募款時, 可以裝聽不懂而免去麻煩. 哈!

peipei0912 發表於 2018-9-10 21:19:09

本帖最後由 peipei0912 於 2018-9-11 02:16 編輯

對於負面情緒我自己覺得這是正常現象,連本地人都會有了,更何況我們是一直不斷在適應新事物的外地人,所以我現在比較偏向試著與之共處,不會太勉強自己一定要趕快開心起來,也不會壓抑著,因為那是自己的一部分,練習著「接納自己的全部」、「重視自己的獨一無二,盡量少跟別人比較」也是我來德國後才開始的事情

我覺得很多人會怕負面情緒、急著跳過它,一方面也是在台灣的教育比較少關注在認識情緒這一塊、也很怕犯錯,只鞭策我們要成功、卻很少示範以別的角度看待更大量的挫敗,如果要與它同在,便有種彷彿永遠被它吞噬的感覺,但事實上不會,因為負面跟正面都有它存在的意義與功用,它們是輪流交替,沒有一種成長是只有爽快的,成長過程一定都是伴隨痛苦 。像學語言一定也是「越能視犯錯為養份,學得越多」


寫著寫著像心靈雞湯,因為其實到異鄉、到德國求生存,本身也是場無止盡的修行啦,只是因為不是從小熟悉的環境,很多各種感受上的強度都會更強

不過我自己的經驗是「隻身一個人在德國求學」的心路歷程,不同的來德目的,所面對的難點我想會不太一樣,但我相信應該大致上免不了這三個階段(如果有進入到第三階段的話)

所以其實從這個角度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中東的難民會想找同鄉的人聚在一起,因為他們不是在德國跟某個當地人有穩固的精神上的連結才搬過來的,多半是一個人無依無靠、並以難民的身份、而且是在更不被鼓勵獨立、封閉的家庭與社會長大,我可以體會他們要融入德國人的圈子真的非常有難度,據我觀察就連在德國出生長大的穆斯林人,在學校也都只跟同樣穆斯林背景的人變成好友,他們跟德國人雖然也會聊天,但好像沒辦法變成好友。交朋友這種事只能隨緣、勉強不來,這點每個人也都很清楚

另外我曾看過一篇到法國唸書,隨後在那邊工作、結婚生子的台灣女生寫的以下這篇文章 '' 在國外生存最重要的事:坦然面對「不融入」'' ,我覺得這觀點很實際。畢竟我也不是在德國家庭長大的,再怎麼樣我只會是一個「文化混合體」,多給自己時間跟空間,反而有助於平衡跟柔軟,我自己覺得啦。另外我出國後的另一收穫就是,有意識到不再侷限於以前在台灣「非黑即白式」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取而代之較能接受「各種混合」同時存在的事實,因為其實像亞洲、中東...等地區,比較偏極端跟斯巴達式,這樣反而容易給自己太大壓力、強化對陌生人事物的牴觸情緒

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478&nid=5832





cat 發表於 2018-9-11 15:31:47

本帖最後由 cat 於 2018-9-13 20:10 編輯

「坦然面對不融入」。
的確,坦然面對真實的自己,尋找平衡點,因為自我欺騙的話語與心態,太痛苦,也撐不久。

對於不是在德國出生/長大的,要做到100%完全融入,很難。
也沒什麼好羨慕別人或怨自己,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本就沒法人人都一樣。

我的三部曲跟原PO相去不遠,直到砍掉重練後才比較坦然些。
在這生活,這兒的風俗民情規矩該怎麼走,就怎麼走。
但我就是我,我不是德國人,這是個不變的事實。

不論在德國多久,德語多強,能力多強,行為舉止有多麼德國,身邊親近圈以外的多數德國人眼裡與心底,我是個永遠的外國人。
對此,在走過追逐認同、漠視自我感覺的熱戀期後,就已釋懷。反正別人怎麼想,是他們的事。
再說,我的確不是德國人,有些想法與做法的確與德國人不同。
在不傷害他人、不破壞在地風俗民情下,就各自尋求平衡點。Das Leben geht weiter~ {:7_736:}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閒聊] 文化衝擊/異鄉生活/人生砍掉重練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