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 歷時好久遠的討論串... 我也來頂一下 
在美國唸書的第一年, 我的室友是個老美, 不過不是我自己的選擇而是學校的安排
我自己念的科系台灣學生比較少, 相對去上Computer Science開的課就會遇到比較多台灣同學
他們住宿也都在一起, 從搬家買菜煮飯出遊交功課做Project寫論文到找工作, 需要幫忙的時候一呼百應. 比較起來生活上的確是便利許多
不過兩年的光景下來, 令我訝異的是當中有些同學的英文還真不像是來過美國讀書的水平, 原因無他, 就是身處在那樣的環境, 起床, 上課, 用餐, 課餘時間到就寢通通都說國語就能通. 你想要用英文大家還用奇怪的眼光看你...
若是以我個人的體驗, 我還是會建議有心要出國念書而且想把外語學好的人, 選擇一個適合自己進步的環境. 當然這並不是說非如此不能成事, 只是除了課堂上學到的專業之外, 浪費了學習第二/第三/第n語言的最佳機會實在有些可惜. 不過要是把和台灣同鄉接觸的機會看成是自己學好外語的阻礙而敬謝不敏, 似乎有些本末倒置
前幾年我在北京工作, 工作的環境中大部分是芬蘭人, 也有中國人, 當然也有其他台灣過來的同事. 工作上大家都還相處得來, 比較有趣的是台灣的已婚男同事們帶過來的 這些太太們因為不用工作, 一開始都會串在一起聊天喝茶逛街買菜八卦是非, 久了之後反而有了很多嫌隙而不再互相來往了. 與在異鄉唸書時的情況比較起來, 語言的隔閡似乎不是那麼難以跨越, 反而是因為太小的生活圈像個淺碟子, 情緒和好惡就容易受你周遭少數幾個人的些許互動而影響, 也因此容易帶來是非.
至於幫不幫同鄉, 我也覺得完全是兩廂情願... 畢竟是不是台灣同鄉只是其中一種判斷, 對方品格好壞也是一種判斷, 對你將來生涯有沒有幫助是一種判斷, 甚至對方相貌如何也是一種判斷(至少我從前在美國遇過的同學會長, 去機場接新生的順序就是以此為主要標準的...) 對於剛來人生地不熟的朋友伸出援手, 你的舉手之勞或許好比是荒漠中的甘泉. 幫助他的生活回到正常的軌道也就足夠了. 至於往後嘛... 就看個人造化了, 至少經過幾次互動你可以找到其他的判斷標準來決定是要幫忙? 還是不幫忙?
[ 本文最後由 rAbBiFiNiTy 於 2008-12-4 00:22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