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由 cehepar 於 11/12/07 12:10 發表 我百廢待興,正在重建新家園中,加上剛開始正式開始學業,所知甚少,已知又還在發酵中,所以暫時沒啥好奉獻的……下個學期悠閒一點打算會開始定期補充資訊。
舉報
這個點子很好,我上次本來就想這樣做,不過有人喜歡裝神秘。
我在台灣不是念社會學的,所以有一兩個問題想請教一下: 你應該在台灣就是念社會學的,jena大學承認你的學位嗎?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台灣的社會學系上課都用什麼書呢?是外文原文的,還是台灣的學者的著作?我開始接觸社會學的時候,德文已經到相當的程度了,所以從來沒念過翻譯的社會學書籍,對一些專有名詞的中文譯名也很陌生。不知道你對台灣翻譯專有名詞,以及社會學著作譯本的看法如何?
查看全部評分
但專有名詞差異不太大,兩岸有試著追求一致的專有名詞譯法的趨勢
同學們在還沒有能力閱讀原文著作的時候,先讀翻譯本,之後再看原文,會不會有理解上的困難,和前後認知的差異。
光是從翻譯常找不到完全對等的名詞就看得出這點,因為語言是社會結構的投射。
如果出現前後認知的差異,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去思考這個差異?是純粹把它當成理解上的問題,還是把它視為社會背景不同,所產生的義涵落差?國內的社會學者會不會把它提出來討論呢?西方許多人文科學之所以越來越發達,越精細,常始於「字詞辨正」。我們能不能建立屬於自己的社會學,而不只是追隨西方的思惟模式,也許這會是關鍵所在。
專有名詞差異不大,不見得是兩岸追求一致的趨勢,也就是說,不一定是兩岸學者交流討論的結果,而是有可能也和台灣出版業界的作業方式有關。這部份可能不是那麼切題,但是以我個人所知,可以大概說一下。台灣許多譯本都是從對岸購買譯本版權(初稿或編訂稿都有),然後再經過台灣編輯校稿出版。台灣編輯的專業素養,嗯…不是非常高,加上有許多名詞在台灣並沒有特定的譯法,就會直接沿用原本的翻譯名詞。所以讀者在讀的時候,就會覺得差異不大。
原文由 cehepar 於 14/12/07 00:31 發表 一大堆學者會認為社會結構才是語言的投射
至於建立屬於自己的社會學,這是大哉問,我不覺得字詞辨正會有太大幫助。
從知識社會學的探討我覺得是相對比較嚴謹、正式的討論
至於字詞辨正云云,有時後情況不一定會比誤讀(或有人會喜歡說這是「悟讀」)來得多。或是,究竟是「辨正」還是「詮釋」,往往不見得不是討論的起點。我對這點持保留態度。
可以舉出幾個例子嗎?謝謝!這方面的論點我還蠻少看到的。
從西方社會學形成的歷史來看,「字詞辨正」是有幫助的。有許多社會學名詞起初都是其他政治或經濟論述的專有名詞。早期的「社會學家」不斷去反思這些名詞,根據觀察到的社會現象,逐漸賦予它們新的義涵,社會學才得以形成。
是不是寫錯了?你的意思是「往往不見得是討論的起點」嗎?你這段的意思我不太懂。我寫「辨正」其實並不好,太簡化了。「辨正」可能排除「詮釋」嗎?我不認為。
原文由 cehepar 於 2007-12-14 12:51 發表 這種論點法國比較流行,比方Claude Lévi-Strauss,Jacques Lacan ,Roland Barthes,乃至鼎鼎大名的Foucault(特別是他早期,像《詞與物》等著作)或是Baudrillard關於符號交換的論述等等,都認為語言 ...
至於「辨正」能不能排除「詮釋」這不是問題,因為一定不能 。但詮釋的底線在哪,才不致淪為像Derrida那樣幾近任意扭曲的作法,而能夠成為「在尊重原字詞的條件下延續該字詞的生命」,這我才覺得是問題。這是很可怕的問題,光Habermas、Ricoeur、Gadamer之間或隱或顯的對於此問題的對話與研究,就可以讓人研究到有被過肩摔的感覺。這基本上與社會學無關,也與此討論串無關,也根本不是我的專長,所以我先停在這。
原文由 yzk 於 2007-12-14 13:11 發表 原來你指的是這幾個…這方面的討論很多,在目前社會學上卻比較少被拿來討論,在人類學上比較多…可能區分為Ursprache和發展完成的語言體系來討論,會稍微有點收穫。不過這就偏離原主題,打住。
可以請你簡單說明一下你對上述幾位大師如何理解「語言結構先於社會結構」此一論題嗎?我好進一步回應你的理解。其次,這裡的「社會結構」的意思,是不是一般意涵,不是特指結構主義或是後結構主義脈絡下的意涵呢?我只是想先確認一下,我有沒有可能理解錯誤你的論述。又,你確定是說「語言結構」不是「語言」喔!這我在回應你之前想先確定的。
語言優先於社會結構,社會結構需從語言來瞭解,極端一點的甚至認為語言決定社會結構的構成。這種觀點我覺得很唯心,並不是太有道理;但若從這種觀點來看,他們說不定才會認為「語言是社會結構的投射」沒有太大道理,因為人們首先學得語言之後才能進入一個有結構秩序的世界,進而開始社會生活,而不是相反。
確實。從以上文字可以讀出,你對這些哲學詮釋學,解構主義或批判詮釋學等課題確實不熟。建議你論述時,可以去除掉這些旁枝,以免偏離主題,對你的論述也沒有太大幫助。不過,「辨正不能排除詮釋這一層面是正確的說法」。
德國台灣同學會論壇
GMT+1, 2025-4-2 09: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