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台灣同學會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4562|回復: 1

《蘇菲的世界》:休謨Hume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4-21 17:10: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David Hume (1711-1776)

胖胖的Hume~

在這一章一開頭,Alberto不理會Sofie似乎對Berkeley有較高的興趣,而直接開始談論David Hume;在西洋哲學史的一般安排來說,通常是先介紹Berkeley,然後才介紹Hume,而在Sofies Welt裡面作者這樣的安排,我想是為了其小說中懸疑情結描寫的步驟(我隨便猜的)。

當Alberto說到Hume的主要著作是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Ein Traktat über die menschliche Natur,人性論)時,Sofie突然跳出來說,她認為這些目前為止談到的哲學理論,都缺乏對真實世界(die wirkliche Welt)的討論,也就是跟我們日常生活最息息相關的一些內容做出討論。Alberto順著Sofie的「抱怨」,指出Hume的哲學思考即是以日常生活(der Alltagswelt)作為起點來開展。Alberto繼續解釋道,Hume認為我們經由對日常生活中一些概念的省思,可以去漸漸釐清某些混淆的觀點。Sofie馬上要Alberto舉個例來說明。於是Alberto以「人形Männergestalt」與「翅膀Flügel」兩個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經驗到的事物,來解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沒有人經驗到過「天使Engel」,但很多人(尤其在Hume的時代)仍相信有「天使Engel」,那是因為「天使Engel」是一個複合的概念,我們把兩個彼此之間可能無關聯的經驗事物(Männergestalt und Flügel),在想像中將之結合,產生一個「天使Engel」(天使是類似人的形狀,且具有翅膀)的虛構概念。由這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產生的虛構的、非實際的、非經驗的概念,我們必須去整理會產生這種不實概念的思想內容。於是Hume認為若一本書中的內容無涉及大小與數目的抽象性思考(Enthält er irgendeinen abstrakten Gedankengang über Größe oder Zahl?),也無涉及事實與存在的經驗性思考(Enthält er irgendeinen auf Erfahrung gestützten Gedankengang über Tatsachen und Dasein?),那麼這本書對我們並無助益。

Alberto繼續談到,Hume不同意John Locke將所有感覺經驗均統稱為觀念,而認為人的意識內容可區分為印象(Eindrücke)與觀念(Vorstellungen)。印象是對外在世界的直接感受,觀念則是對印象的回憶,也就是對印象回憶上各種生動程度不同的摹本(Kopie)。在這邊Hume強調了印象的強烈、生動與優先性,也說明了印象是我們意識內容中產生觀念的直接原因。講到這邊Sofie感覺好像有點聽不出這些討論那裡重要,Alberto則很訝異地說,哲學思考的建構必須從最基礎開始,而在面對這些最基礎根本的討論,有時可能很難明顯察覺其與現實世界的關聯性、重要性或討論的必要性,但這不表示我們應該停止去進行思考。畢竟缺乏對這些基礎內容的思考,其上的思想建築很難穩固。

接下來Alberto說道,Hume在這邊提到這些,是因為我們有時會將在自然中並非有關聯的一些概念做出結合。例如「天使Engel(Männergestalt und Flügel)」、「鱷象Krokofanten」以及「飛馬Pegasus(ein Pferd mit Flügeln)」。這些概念的拼貼,都是出自於我們心靈中將經驗到的事物(各種印象),藉由想像力堆疊在一起,成為某些虛構的複合觀念。由此對觀念的分析出發,Hume要判斷這些觀念的組合是否合乎現實。面對一個簡單觀念(直接由對印象的回憶而來),就去探問其來自那一印象;面對經過想像力而組合而成的複合觀念,則要去分析它是由那些單一的概念所組成。對此,Alberto舉了「天堂Himmel」的例子。我們去考察對天堂的概念是由許多複合觀念所組成(z.B.黃金街Straßen aus Gold),再將這些複合觀念進行分析,我們能夠得知,我們對天堂的概念是來自「黃金」、「門」等等簡單觀念而來,然後我們就能去反思,是否曾有過這些「印象」。

而Sofie這位聰明刁鑽的小朋友立刻問Alberto,若是如此,那Hume要何去解釋René Descartes認為自己擁有對於上帝的清晰觀念?Hume認為,若我們想像上帝是全知全善全能的,那麼這就表示,「上帝」這一觀念是由「全知」、「全善」、「全能」的概念所組成的一個「複合觀念」。若是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智慧」、「善良」以及「能力」,那麼就不可能去形成一個全知全善全能的「上帝」觀念。(在這一小段Sofie還戲稱了也可以不稱呼上帝Gott為天父Vaters im Himmel,而也可稱呼為天母Godiva,可以稱呼上帝為Göttin……嘻嘻~~這算是隱含了女性主義神學的「政治正確」用語嗎?)

評分

參與人數 1現金 +5 收起 理由
immanuel + 5 感謝分享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08-4-21 17:12:24 | 顯示全部樓層
Alberto試圖簡單地說,對Hume而言,若一概念無法回溯到知覺經驗內容,那麼就是站不住腳的概念。Alberto此時提到Descartes的「我Ichs、Selbst(自我Persönlichkeitskerns)」的概念,這是Descartes建立其哲學中最基礎也是最清晰的概念。而Sofie卻馬上說,希望Hume別胡扯(Quasselkopf)到連「我」都質疑。Alberto也馬上提醒Sofie,希望這個哲學課能夠讓她至少學到避免對一觀點太快下推斷(zu raschen Schlußfolgerungen)。

於是Alberto希望由Sofie自己來思考看看,如何以Hume的方法來分析「自我」。Sofie就開始一步一步地進行。首先判斷「自我」是簡單觀念還是複合觀念。若是複合觀念,那麼接下來就要探問自己是否曾對此一「自我」有過「印象」。Sofie認為自己是很複雜的,脾氣時好時壞,對某些人事物有時愛有時恨,今天的她已經不再是四歲時候的她。所以Sofie所認知的「自我」是一複合觀念。Alberto馬上接著說,所以正如Hume的觀點,以為自己「有一個不變的自我(einen unveränderlichen Persönlichkeitskern zu haben)」,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認知。我們的「自我觀念�認知(Ich-Vorstellung)」事實上就有如組成電影的一連串單一圖片所組成的動態景象般,也是由快速來去的知覺與感覺,由體驗過的諸多單一印象所組成。Hume形容心靈是「一個劇場(eine Art Theater)」,諸般認知經驗在這劇場中顯現、消逝,我們感覺看了「一」齣劇,但這齣劇是由許多片刻的單一印象所拼湊集合而成。Alberto說到這邊,Sofie原本對「自我」觀念的堅持已經有所鬆動,已不再堅持有一個「不變的、同一的自我(der Grundpersönlichkeit)」。Alberto這時接著提到,Buddha也曾提出與Hume類似的觀點。Alberto認為Buddha的意思是,世間萬物即是一連串生滅的歷程,在這過程中不存在不變的事物。

(我寫到這邊發現前面寫得太詳細太多了,所以後面會簡略一些)

Hume是一個「不可知論者(Agnostiker;不可知論der Agnostizismus)」。他認為由理性去推論靈魂不朽或上帝存在等宗教信念是不可能的。但也並不因此而否定神的存在。對Hume來說,除了可以經驗感官認知到的事物之外,其他皆有待去證實。Hume不相信奇蹟(Wunder),因為他並未經驗過奇蹟,但他也沒有經驗過「一定沒有奇蹟」。從這邊「將石頭從手中放掉就會�不會掉到地上」的自然法則�違反自然法則的例子,Alberto引導Sofie去思考「經驗到很多次的某件事物是否就是必然」?還是只是因為經驗過很多次同樣的結果之後,「習慣(Gewohnheit)那個結果會發生」?且當下一次同樣事件發生時會「期待(Erwartungen)」那個已經習以為常的結果會發生?從這邊Alberto又跳回Sofie對現實世界的關心,若是在Sofie與一個一歳嬰兒面前發生「石頭會浮在空中」的現象,Sofie承認應該會是她比較驚訝,Alberto引著Sofie去反省到,那是因為那小嬰兒尚未「習慣」(或說認識到)我們所謂的自然界不變的法則(unwandelbaren Naturgesetze�physikalisches Gesetz)。Hume認為,這種習慣性的期待,使人們容易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而心存定見。Alberto接著用撞球的例子進一步對Sofie解釋,「隨著一件事情發生後另一件事情也會發生(daß eines aufs andere folgt)」只是我們的一種習慣的預期。這種A事件發生在B事件之後,所以原因必然是由A事件提供(cum hoc ergo propter hoc;zugleich, also deswegen),是大多數人的習慣與信念。Hume在這邊並非企圖否認自然法則,而是因為他認為我們無法去經驗到自然法則,所以常誤以習慣與期待來判斷事物,做出錯誤的結論。無論是否截至目前都只見過黑色烏鴉與白色天鵝,在Hume認為,都不能否認在世界上有可能有白色烏鴉與黑色天鵝的存在。(後面舉了Bertrand Russell的一個黑色幽默例子來說明這種期待的因果觀)

Alberto最後一段說明,在Hume來說,我們的言行並非由理性所決定。Hume認為我們決定幫助或不幫助一個對象,與合理與否無涉,僅取決於情感上的要求。且Hume認為我們太常將beschreibenden Satz(描述性語句)和richtungsweisenden Satz(規範性語句;normgebenden Satz)混在一起談論。我們經常以Ist-Sätzen (是不是的語句)來作為Soll-Sätze(應該不應該的語句)的論據基礎(「那個人也想活Auch der andere Mensch liebt das Leben」→「因此你不應該殺他Deshalb darfst du ihn nicht umbringen」)。接下來Alberto舉了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從這邊我們可以看到,有時人們會將理性與情感的判斷混淆。


[ 本文最後由 ccs19782003 於 2008-4-21 18:35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2現金 +10 收起 理由
katy + 5 感謝分享
immanuel + 5 感謝分享

查看全部評分

德國台灣同學會論壇

GMT+1, 2024-3-28 12: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