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台灣同學會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4060|回復: 9

台灣金門於ZDF紀錄片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1-6 02:38: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ZDF紀錄中國與各邊境國家的民間接觸
於烏蘇里江對望俄羅斯、隔鴨綠江相遙北韓、共產與民主分隔島金門、遠人煙喧囂的雲南邊境
片裡記錄生活於中國對外和在外對中國各邊境的人,自有一套非官方外交且"敦親睦鄰"的政策與思維

按下影片時間軸,旁邊第一個"耳朵加斜線"的圖相會顯示字幕。適合初學或想練德文聽力的人。


Tiger, Schmuggler, Festungsinsel

評分

參與人數 3現金 +10 收起 理由
akyetttt + 2 感謝分享
Machu + 5 感謝分享
mmarta + 3 感謝分享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11-1-6 21: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抗議!!!bosm141
說是邊界,但是為什麼片中標示的台灣地圖,硬是和中國的顏色一樣,沒有任何區別
和片中所提到的其他邊境鄰國如北韓等顏色不一樣.我們連北韓都不如,
這根本不是ZDF的作風,Z台不是不做假新聞,錯誤報導的嗎?而且片中擷取的訪問內容蠻親中的.
我正當悲觀的懷疑,台灣已亡了,至少在歐陸所看到大部分得跡象是這樣的.
搞不好兩岸已經秘密簽了什麼協議之類的,現在只剩下如何對我們說明....淚~~~
bosm33
 樓主| 發表於 2011-1-6 23:38:54 | 顯示全部樓層
我倒真沒有注意到地圖邊界顏色的不同!
多謝指出!!
但個人覺得ZDF的撰文符合事實,沒有偏頗,這地圖邊境顏色,也許只是一時的疏忽。

兩位金門受訪者,一個說是歷史學者
他是真的比較刻意將台灣的漢人文化劃到大中國文化圈下
他的個人歷史觀可能不被當今台灣社會所容
但也許對西方媒體來說,這可以是一個合理的觀點
如何能否認,台灣"多元文化"下的漢族文化,源於中國的事實?
這點常常是我想不通的地方,望請各位同學不吝賜教

而另一位製刀大師的比喻,我覺得很恰當
台灣中國是兩個分家的兄弟,各有各的環境、信仰與價值觀,兩造卻已完全不同
他希望見到兩邊都能和平相處與交流,我覺得這正是經歷砲火歲月的金門人,最有權利提出的期許

總結個人觀點
ZDF是台灣視獨立個體,為中國"鄰國"
(好吧,回頭看一下,台灣在地圖上是被塗成跟中國一樣的紅色,但全島又被標白斜線,是我阿Q,這樣算有區別台灣與中國,尊重到台灣了)
甚至他還小心地將西藏另外提出來:過了怒江就是西藏

總而言之,我認為就算再了解中台兩國情勢的西方媒體
怎樣都只會禮貌客氣的對待、處理台灣地位問題,但絕不會說中國不想聽的話


以上

評分

參與人數 1短評 +3 收起 理由
zorneding + 3 主題邊界ㄟ,怎麼可能又會是"一時疏忽"? ...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11-1-7 01: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一直有個想法,台灣是否可以不叫台灣,不叫中華台北,而是叫FORMOSA
這樣大家就不會在吵下去,我們不跟自己吵,不跟中國吵
因為來德國之後,當我講台灣被人聽成泰國或一副不知道的樣時
只要補上一句,OK,dann verstehen Sie Formosa?
完全、百分百、絕對,沒有人再問下去啥是福爾摩沙


今天剛好翻到一個很久沒看的BLOG,發現作者把一堆以前的文章都砍掉了,只剩一個主題
[在意象與意義中流動]

寫的這幾篇實在大快人心(我心)
在意象與意義中流動 (2)
在意象與意義中流動 (4)文化傳統如衣服,不喜歡了,就拋棄

(部落格主明示: 文章版權所有。禁止引用。禁止盜版。禁止轉貼。我不敢貼不敢加連結,煩請自行搜尋)

[ 本文最後由 lumix 於 2011-1-7 10:21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1現金 +1 收起 理由
jack + 1 看到前輩的分享,手癢寫了一些東西, 呵! 新 ...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11-1-7 13:47:46 | 顯示全部樓層
我想
,

之所以會爭執,乃是牽涉到背後對於國族集體想像和主權定位(國際認同)
所衍生政治意義的論辯和提問


像是:

政治共同體該如何宣稱自己?
這樣的宣稱,
是否對內可以得到有效的社會認同?


對外是否可以得到國際間的主權承認?


上述的問題
是任何一個政治實體在自我指涉的過程中,
所要面對最基礎的提問.


除非可以有效論證
Formosa,
相較於Taiwan,或是中華台北等名稱
在面對上述的議題時
可以遭遇較小的阻力

不然,光是從溝通方便性的層次上尋求改變的正當性
改稱台灣為Formosa這個政治動作,
其意義跟你亮出地圖,指出台灣在哪,是差不多的事

不會是因為一個乍看"中性"的辭彙,就自動帶出中性的政治解讀.
他依舊無法規避實質的治政問題,而減緩政治上的紛擾.

又,
我看了一下,
你文中所推薦的文章

基本上,
他是企圖連結到一個全球化的政治觀點
來為當下狹隘的政治論述解套
但他卻未曾企圖說明的是
Formosa一詞,如何作為一個超越地域,文化範疇,的集體治政認同?
其實踐的可能性在哪?




作者只是淺略的訴諸個人文化認同的自由,藉由擁抱另一個文化體,宣稱自己是歐洲人,來正當化新的治政認同
姑且不論,所謂"拋棄文化傳統如衣服"的操作問題
但這種建立在單純水平式文化移轉的政治身分

,跟全球化裏所談的世界公民概念,
企圖去認同一個超越文化,地域的政治身分,就明顯脫鉤了.



[ 本文最後由 jack 於 2011-1-7 22:09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1現金 +1 收起 理由
lumix + 1 感謝jack的回應阿~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11-1-7 13:56:37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你談到兩岸文化親緣性的問題,
很多人感冒的原因,是因為在政治意識上
害怕一旦確立了彼此文化上的歸屬
就會進而合理化彼此政治上的歸屬


其實我是贊成比較開放性地去面對這個問題
如果我們試著把中國文化作比較寬鬆的解釋
用華語文化來替置,
進而稀釋中國這個政治地域概念,
應該可以增加更多文化對話的可能.


又,

其實放在一個解構的觀點下
所謂的根源,
往往是被操作/建構出來的

說操作,並非是完全否定根源存在的真實性
而是體認到
在我們企圖追朔的過程中,牽涉到複雜的權力運作(文化,語言,歷史,政治....)
而使得尋根這個過程,永遠處在一種多方角力的狀態下, 論述詮釋的爭奪場域中.


因此,在我的立場,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去確定一個殆無疑義的文化從屬性
我反倒會比較在意,
如何去揭露這個建構過程中
可能產生的政治剝削和文化壓迫


台灣人類學家,趙彥寧,她有一本書,名為"帶著草帽到處去旅行",
她從性別政治的觀點切入,對於國族認同建構跟個人生命的交錯有相當精彩論述
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
.



[ 本文最後由 jack 於 2011-1-7 22:11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2現金 +2 短評 +1 收起 理由
zorneding + 2 精品文章
lumix + 1 字好小蛙@@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11-1-7 21:37:29 | 顯示全部樓層
首先感謝JACK的回應,給了我更深刻的思考

你文中所推薦的文章
基本上, 他是企圖連結到一個全球化的政治觀點
來為當下狹隘的政治論述解套
但他卻未曾企圖說明的是
Formosa一詞,如何作為一個超越地域,文化範疇,的集體治政認同?
其實踐的可能性在哪?...


其實我也知道,這位作者的觀點,無法提供你所說"一個超越地域,文化範疇,的集體治政認同"的方案
之所以覺得投我所好,是因這無厘頭的論調,脫離島內一般的二元思考,我覺得很過癮(自嗨拉)

你提到的這點的確是我沒有顧慮到的。
其實放在一個解構的觀點下,所謂的根源, 往往是被操作/建構出來的


你這部分的關注,讓我聯想到,很久以前讀不懂,但最近因為在德這段期間,稍稍增長一嗲點知識後才略知所云的一本書:[非理性的魅惑]。因文筆功力不深,請容我摘下這一段文章,來表達自己對目前台灣社會思考文化及政治歸屬的不知所措:

文化差異固然必須得到尊重,但是不能盲目崇拜。無條件頌揚「差異
」,很可能會導致一種新的本質論(essentialism),將群體認同的問一聲道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的層級。既然尋求共識的努力被嗤之以鼻,因此政治共同體的意義也無從恢復。

此文之後還有一個對於今日「文化政治(cultural plitics)」信徒的犀利評論,說明過度強調文化差異,反而會讓反民主勢力作收漁翁之利。讀到這裡,已經夠讓我提心吊膽,私認為過去的強勢漢族文化輸入,固然鑄成極權的政治煉獄,但今日的本土意識抬頭,亦擔負此風險。

不曉得這樣理解是不是對的。總之,十分感謝傑克的指教,收穫豐盛。

[ 本文最後由 lumix 於 2011-1-7 21:39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1現金 +2 收起 理由
Maus + 2 有看有推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11-1-8 00:38:10 | 顯示全部樓層
不用跟我客氣啦, 沒有指教, 分享分享罷了.
--------------------------------------------------------------
我覺得你理解的方向是正確的
概略的說,
無論是找尋文化差異抑或是追溯文化源頭

本身就是一個主體建構,自我定位的過程
也因此都負擔了僵化的風險,和相關的政治困境


如果只是盲目追尋共通性,或許成就了表面的和諧,卻犧牲了對內部差異,邊緣他者的嚴肅面對,
同樣地,拒絕被同一化,盲目去擁抱差異,除了依舊會落入自我本質化的矛盾中,
差異化極端的結果, 就是共同生活的倫理崩解,回歸到個體自我美學/神學的孤芳自賞


那究竟該採取那種的態度去面對這樣的困境呢? 避免盲目的可能在哪裡呢?


拉到哲學層次,轉化出的問題即是
如何避免自己在追求多元差異時,滑向無可靠岸的虛無主義,相對主義
又要有效避免,落入本質論背後,理性的暴力擴張所造成對他者的僵化思考




我初步的回答是: 以文本詮釋概念為基礎的政治面對


即:
任何的文化定位,自我指涉,都是對某種特定歷史/社會文本的解讀詮釋
既然是解讀,那他永遠是個理解互動的過程, 因此不存在先驗的指導性答案,也不存在唯一的答案,
但那也不代表,你可以任意詮釋, 因為語言本身就一個文化歷史的積累,不是無邊無際的框架
而政治面對的義涵是,這個解讀涉及的不是私我的詮釋,講給自己爽而已,而是一個尋求共識的過程,她必須面對公眾,
溝通效力的彰顯就成了詮釋的倫理要求.

我想,在這個立場下,

一方面確保了多元性和他者對話的可能, 另一方面也可以相當程度解決本質主義的僵固同化
而這個立場背後, 正是政治的意義來源,
即:
我們永遠願意在言說溝通中,拉近彼此對共同生活的想像,使得政治生活的實踐,成為可能


而這,不就是我們現在用文字溝通, 所彰顯出來的政治價值嗎?.


至於語言論述,溝通詮釋,背後涉及的權力運作, 以及衍生的政治討論
那就是另一個大課題,  有機會再聊吧.


[ 本文最後由 jack 於 2011-1-8 00:44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3現金 +13 收起 理由
Maus + 6 精品文章
zorneding + 2 精品文章!!!狂推!!!!
lumix + 5 趴踢到五點回來,看到你的這篇精品文章都不想 ...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11-1-8 11:44:19 | 顯示全部樓層
原文由 jack 於 2011-1-8 00:38 發表
不用跟我客氣啦, 沒有指教, 分享分享罷了.
--------------------------------------------------------------
我覺得你理解的方向是正確的
概略的說,
無論是找尋文化差異抑或是追溯文化源頭
本身就是一個主體建構,自 ...



Jack,你說的深感人心啊!給你鞠躬>>>>

我的心聲是,
我認為z台這個節目,以邊界為主題,在處理台灣的部份是非常暴力的,
但反觀國際各界,現在對台灣的普世認識,不也正是這種理性暴力擴張下的結果嗎?
先是顏色給你改一下,標個白線,然後呢,有時乾脆就把白線拿掉,甚至直接把你改個名字...
很驚訝的是,連德國最大Z台都這樣處理台灣議題了,
所以我對未來的發展是很悲觀的,也同時懷疑起我過去的價值觀,還有總統選舉的必要性


你說到:一個尋求共識的過程,她必須面對公眾,溝通效力的彰顯就成了詮釋的倫理要求.

似乎很理想,但這個公眾是指誰啊?只看台灣內部,還是看兩岸?甚至看國際?
溝通最後的結果是取多數嗎?這樣不就是又淪入另一種暴力了.
好像是國王的新衣一樣,雖然很難過但是我想坦白說,
我愚蠢的看到,有一群人其實並沒有掌握多少對話的空間,所指的空間多少,也似乎不是這群人可以決定的.
我其實是還蠻唱衰的

評分

參與人數 1現金 +1 短評 +3 收起 理由
lumix + 1 + 3 電腦字跳得亂七八糟,請包涵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11-1-8 16:43:59 | 顯示全部樓層
多謝zorneding回應.

如果試著給公眾下一個比較寬鬆的定義,小弟是認為,
所有對公共事務關心的人,都應該是公眾所指涉的對象

對應到ZDF這個實例上, 在我的理解中,任何關注影片中相關公共議題的群體亦或個人,
無論是中國人也好,台灣人,還是是德國人...,anyway
都會是這則記錄片本身,規範層次上,應尋求溝通說服的對象
至於在經驗層次上, 多大程度可以做到說服各方人馬, 那就是檢驗和對話(批判)的起點


至於你談到溝通結果的問題,

的確,如果我們認定,在權力關係的運作下(強勢媒體,國際現實, 社會資本 .....),弱勢的一方只能注定被支配
那似乎沒有樂觀的理由去期待一個挑戰現實的可能
總會有人微言輕,對某些現狀,不得不屈服的悲哀

但是如果站在一個激進的立場, 致力挖掘任何權力運作下反抗的機會
那任何政治溝通的"結果",都只會是暫時的, 他永遠會受到不同異見的衝撞和挑戰

而你現在所做的,把自己的政治意見訴諸公領域,ZDF的邊界概念提出質疑
不正是企圖用自己的語言,去挑戰那些乍看之下彷彿是蓋棺論定的"結果"?

連聲稱悲觀的你,都不放棄利用自己言說的政治自由, 體現公領域的政治參與
那我其實對國王新衣的追求,倒還蠻樂觀的

最後, 我摘錄"重返政治"此書的一段話

政治行動的積極意義在於, 他永遠可以設定一個新的起點
也可以打破一些過程, 政治行動正是在他不理所當然地接受強勢的潮流時, 才證明自己是政治行動".

共勉



ps.用投票來追求政治溝通的共識, 對於內含可能多數暴力的政治反省
當代有種審議式民主的概念,有興趣的話, 不妨可以研究一下喔.

評分

參與人數 1現金 +5 收起 理由
lumix + 5 精品文章/ PS的部分很有意思!!

查看全部評分

德國台灣同學會論壇

GMT+1, 2024-12-21 18: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