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台灣同學會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943|回復: 3

哲學或新聞?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2-22 01:12: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台灣最近出了一本翻譯書,
談的是新聞背後的哲學。
因為手上沒有那本書,
所以書到底在講什麼,我不知道。
不過似乎有些閱讀該書的人,
看到的不是「新聞 und 哲學」,
而是「新聞 vs 哲學」,
以致於該書的編輯跳出來懺悔。

以下是該編輯所寫的文章片段,
有興趣繼續看下去的人,
可點選引文末尾處的「繼續閱讀」:

==========================
書名真的很重要
──從一篇書評談起◎郭顯煒

個人忝為出版社編輯,主要是編輯翻譯書,因此,如何為每一本書想出「恰當」的中文書名,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不過,雖然編過那麼多書,也算是個老鳥了,卻還是免不了犯錯。今天,個人就要在此懺悔,因為最近出現的一個錯誤,造成許多人的誤解,甚至誘發某些人產生「思想懶惰」的問題。

不過,為了避免更多人「思想懶惰」,直接推論我的發言代表公司立場,我必須鄭重申明:此文純為個人觀點,不代表公司立場。

這段懺悔必須從一篇書評談起。在2月10日的《中國時報》開卷週報上,有一篇題為「漫步新聞球場的哲學家」的書評,書評人是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劉昌德(呵呵,這可是碩士班時期修過同樣課程的他系學弟啊),評論的正是我編輯的《新聞挖挖挖:頭條新聞背後的哲學問題》。

坦白說,這篇書評寫得很誠懇,看得出書評人不是隨便寫寫的;然而,讀完書評之後,這一個多月來我心中所有的疑慮終於得到了證實:「新聞挖挖挖」這個書名真的讓許多人誤會了,包括書評人。在此,先向所有誤解書名者深深一鞠躬,致上最高歉意。

這本書的英文原名為:Making Sense: Philosophy Behind the Headlines。就是這個「making sense」害死人,因為它讓我和同事想書名想到破頭,最後為了讓讀者有熟悉感(我不否認是某個電視節目誘發的靈感),所以才決定採用這個中文書名。簡而言之,這是一本「哲學書」,「making sense」的意思就是要「讓某些事情產生意義」。

作者是英國哲普作家,撰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透過大家熟悉的新聞事件,討論這些事件背後的哲學意義;換句話說,新聞事件只是「引子」,目標則是「哲學」。他的目的就是要讓讀者知道,哲學絕非不食人間煙火;相反地,哲學存在於生活周遭,我們每天在媒體上看到的許多事件,都可以透過哲學思索,探究其內在意義。

繼續閱讀

[ 本帖最後由 Sprache 於 2007-2-22 09:10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07-2-22 11: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他還有罵到其他人呢!<br />
他們出版業界罵人是不敢像學術界那樣挑明著罵,<br />
畢竟他們也必須要有商業上的考量。<br />
<br />
但是這篇文章也道出了台灣各界對於「哲學」的理解,或更恰當的說是「誤解」。<br />
後者才是我比較關心的,<br />
也是讓我轉引此文的重點所在。<br />
<br />
哲學強調的是論證的<b>邏輯一致性</b>,<br />
事實上這也是諸多學科(不分人文與自然)的基礎之一。<br />
譬如程式設計不能出現矛盾,<br />
否則跑程式的時候就會當掉。<br />
當新聞學者以為只要加強從業人員素質,<br />
而把哲學訓練反倒視為不必要的、奢談玄虛的哲理時,<br />
顯示他根本就不知道「邏輯一致性」在報導新聞時的重要性,<br />
不知道這也是在新聞球場上成為優秀的球員與球迷的必要條件啊!<br />
更何況諸多所謂的媒體工作者的基本素養都是奠基在諸多哲學理念上,<br />
而後者卻是台灣媒體在「只看權勢者的詮釋」的風氣下所看不起的,<br />
現在想要改造媒體的人若看不見這些基本價值,我看其成效恐怕也是有限。<br />
<br />
再引一段該編輯摘錄某書評中的文句及其反應:<br />
<br />
<font color="DarkGreen">為什麼我會如此遺憾、這般懺悔呢?因為這篇書評的後半段提到:「本書以新聞事件為引子進行哲學入門導論,但卻缺乏對媒體角色的哲學反思,更沒能提供任何媒體問題解方……因此思索媒體如何製造新聞、並發展出一套較佳報導與解讀方式,要比哲學式地分析犯罪事件,來得更為重要。」「當媒體『怪獸』不斷地啃食人權之際,對新聞事件進行個人式哲學思索,無助於現況改善。畢竟新聞球場最需要的是優秀球員(媒體工作者)與專業球迷(媒體閱聽人),而非太多的哲學家。」</font><br />
<br />
<font color="DarkGreen">看到這裡,我真的傻眼了。</font><br />
<br />
<font color="DarkGreen">傻眼的倒不是他說錯了,而是這段評論根本用錯地方。我想,我真的必須向書評人說聲抱歉,是我的書名誤導了他。</font><br />
<br />
乍看之下,該書評人所言正氣凜然,<br />
但若再對之細想,也可看出編輯對該書評的評論文章是有點道理的,<br />
因為該書評人在此只是做「望文生義」的表面功夫,<br />
卻沒有好好去看一下該書實際上在講什麼嘛!<br />
再看看有沒有什麼後續發展吧!<img src="images/smilies/titter.gif" smilieid="9" border="0" alt="" /><br />
<br />
[<i> 本帖最後由 Sprache 於 2007-2-22 12:59 編輯 </i>]

[ 本文最後由 immanuel 於 2007-8-25 06:42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3參與度 +16 收起 理由
chengyang + 5 精品文章
immanuel + 5 原創內容
gustavko + 6 原創內容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7-2-22 11:59:2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Sprache 於 2007-2-22 11:10 發表

他還有罵到其他人呢!
他們出版業界罵人是不敢像學術界那樣挑明著罵,
畢竟他們也必須要有商業上的考量。

但是這篇文章也道出了台灣各界對於「哲學」的理解,或更恰當的說是「誤解」。
後者才是我比較關 ...


呵 真有趣的文章

書評人很明顯沒有讀過這本書阿(其實還不少)

我以前認識一個學姊她說她寫書評通常都是跟教授喝完酒回來

醉醺醺後寫的 連看都沒看 然後主編還說很不錯勒(雖然她已經不寫了)

所以囉 書評這種東西 也就是看看就好

我最討厭買到那種 正文前面一堆介紹阿 評論的東西

記得去年某月逛誠品書店時 展示櫃上居然有五六本南方朔專文推薦的書

標題還很斗大  看了就煩

或是那種政治人物推薦的必看的書 反而讓人看都不想看

對我來說 閱讀是很私密很自我的事  這種推銷方式讓我很反感

就不能留給我們 自己去發現好書的機會嗎....

評分

參與人數 3參與度 +12 收起 理由
chengyang + 5 我很贊同
immanuel + 5 我很贊同
gustavko + 2 推&quot;閱讀是很私密很自我的事&quot;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07-2-22 13:50:1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foton 於 2007-2-22 11:59 發表
我最討厭買到那種 正文前面一堆介紹阿 評論的東西
記得去年某月逛誠品書店時 展示櫃上居然有五六本南方朔專文推薦的書
標題還很斗大  看了就煩
或是那種政治人物推薦的必看的書 反而讓人看都不想看
對我來說 閱讀是很私密很自我的事  這種推銷方式讓我很反感
就不能留給我們 自己去發現好書的機會嗎....

台灣出版業界蠻喜歡來這套。
其實背後預設的是:
台灣讀者大多是跟隨權威,
權威選擇看什麼書,
其就跟著看那本書。

這樣的預設跟現實狀況相差不遠,
因為確實有許多台灣讀者是跟著流行唸書,
沒有自己的閱讀品味。
但是,一個聰明的出版社應該能夠去訓練讀者品味,
而非一味地只靠訴諸權威來促銷書,
否則只會變成一種很荒謬的現象:
其越是找權威來推薦,
權威就越是貶值,
於是就要找越來越多的「權威」來推薦,
依此不斷惡性循環下去,
則得把更多經費分攤到那上面,
從而減少了譯者的翻譯費,
也使得翻譯品質更難提升。

出版業界雖然難為,但是眼光若不夠遠的話,
則只會做出飲鴆止渴的行為。

評分

參與人數 5參與度 +22 收起 理由
marspooh + 5 我很贊同
foton + 5 沒錯
chengyang + 5 原創內容
immanuel + 5 我很贊同
gustavko + 2 我很贊同

查看全部評分

德國台灣同學會論壇

GMT+1, 2024-12-22 04: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