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台灣同學會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5616|回復: 12

【代po疑惑】Wissenschaft als Beruf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1-22 20:21: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友人問我這個問題
小弟才疏學淺不敢回答
轉po於此群四方高手賜教
不勝感激
---------

問你一個德文問題,
這篇文章原名Wissenschaft als Beruf,英譯本都翻成Science as a
Vocation,三個中譯本則各有自己的譯名:錢永祥譯成〈學術作為一種志業〉,王容
芬譯成〈以學術為業〉,楊富斌譯成〈以科學為業〉。題目中的Wissenschaft英文
都譯成Science,中文則有「學術」和「科學」兩種譯法;題目中的Beruf英文都譯
成Vocation,中譯本在標題上都譯成「志業」或「業」,同一個字,在正文中,錢永
祥譯本通常譯成「志業」,王容芬則多譯成「天職」,而楊富斌則多半譯成「內心感
召」或「感召力」。

而這又讓我想起,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裡所談的「職業」,有著「天
職」的涵義,且同一辭的英文翻譯是calling,如果我沒記錯的話。而如果真是這
樣,calling,「天職」、「志業」,在韋伯的原文,會是同一個詞Beruf嗎?

我的疑問是,Beruf有calling的意涵嗎?
------
以上

評分

參與人數 2短評 +2 收起 理由
drnny + 1 推樓下的
immanuel + 1 有。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10-1-22 23:38:28 | 顯示全部樓層
根據韋伯在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裡所言

德文Beruf原來只有世俗職業的意思

但馬丁路德賦予這個字宗教意義

意即受到上帝召喚去從事世俗職業

韋伯用Beruf這個字當然不是純粹世俗職業的意思

而是期許政治家與學者在世俗職業外還能追求更高的價值與理想

評分

參與人數 6現金 +16 短評 +2 收起 理由
Gwen + 5 感謝分享
Effi + 1 感謝分享
chiayi13 + 1 感謝分享
lumix + 3 感謝分享
Nish + 3 感謝分享
kati + 5 感謝分享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10-1-23 00:24:36 | 顯示全部樓層
小小經驗 分享一下..有次上德文課,聊到Rollenspiel von der Mutter und dem Vater im Berufsleben.老師問:有沒有人知道,Beruf一詞從德文哪個字來的?全場...安靜...
他說:Beruf一詞從Berufung衍伸而來。

我的疑問是,Beruf有calling的意涵嗎?

回到舊約時代的人物,他們的職位是從Berufung而來,例如十二支派被賦予不同的聖殿工作。
在基督教裡面,Berufung翻作為"呼召",如:我被呼召作牧師或宣教士。新約聖經裡典型的例子是保羅,在大馬士革上的經歷。

或許,讓我們將calling一詞可以這麼詮釋:
相信不少人有個經驗就是,某個想法在腦袋中揮之不去,非做不可,一定要著手從事他,使他praktisch in der Realität (=> 更改一下 realisieren)
然後向親朋好友說:有個想法呼喚著我,我非做他不可。=> 他就成為職業囉!

............................................................................笑笑就好...........................................................................................

[ 本文最後由 drnny 於 2010-1-23 11:35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8現金 +24 短評 +2 收起 理由
Effi + 1 感謝分享
chiayi13 + 1 感謝分享
lumix + 5 這個好!!
Nish + 3 感謝分享
immanuel + 3 感謝分享
kati + 5 感謝分享
lieberherrchen + 6 哇, 玄人, 利害, 利害.
mmarta + 2 感謝分享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10-1-23 01:2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順帶一提

英譯本用vocation翻譯德文的Beruf是非常正確的

因為馬丁路德當初翻譯聖經時

就是用Beruf翻譯vocation的拉丁字源vocatio

而vocatio這個拉丁字彙在中世紀時基本上是在基督教的傳統中使用

意思就是上帝對每個人的召喚(但僅限於神聖事物)

所以英譯可以說是還原了其本意

馬丁路德所使用的Beruf的重要性則在於

把上帝對個人的召喚普及至世俗事物上

[ 本文最後由 immanuel 於 2010-1-23 02:44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11現金 +38 短評 +2 收起 理由
Gwen + 5 挖~~一馬連拉丁文都懂阿~~
Effi + 1 感謝分享
chiayi13 + 1 我很贊同
lumix + 3
ja0717ck + 10 感謝分享
Nish + 3 感謝分享
drnny + 5 感謝分享
kati + 3 感謝分享
lieberherrchen + 2 感謝分享
jack + 5 感謝分享
mmarta + 2 感謝分享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10-1-23 02:44:13 | 顯示全部樓層
一馬已經很精準地爬梳Beruf背後的字源意義
德文的Beruf的確具有
受到感召,使命感這個意義面向

所以每次看到有人談到偉伯
就會想到他那篇"政治作為一種志業"
其實心裡還蠻感慨的

當初偉伯就是期待人們可以用使命感來驅使自己從事政治
用一種來自內心呼求轉化出的使命感
贏取這個職業該有的尊嚴

而支撐這個使命感背後的力量
偉伯認為
就是熱情Leidenschaft
而熱情永遠跟 受苦Leiden併生的
所以面對政治,要是濫用Leidenschaft,就會產生苦難,使人受苦
因此,熱情不應是無謂的亢奮,這種激情式的熱情,
而是務實意義下的熱情

這個務實意義下的熱情無他
就是"埋頭於一件事時,同時也把對這件事的責任,當作行動的引路星辰"  (引用偉伯的話)

說穿了,就是"責任政治"四字


對照現實,我想,我們永遠還有理由,繼續從偉伯對於政治的期許中,找到反省.

[ 本文最後由 jack 於 2010-1-23 03:05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10現金 +29 短評 +3 收起 理由
Effi + 1 我很贊同
chiayi13 + 1 我很贊同
lumix + 4 精品文章
ja0717ck + 10 感謝分享
YSChou + 1 我很贊同
drnny + 3 感謝分享
kati + 3 我很贊同
lieberherrchen + 2 我很贊同
immanuel + 5 我很贊同
mmarta + 2 感謝分享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10-1-30 11:02:27 | 顯示全部樓層
褚威格在昨日的世界書中,提到一次大戰期間,少數反戰知識分子的孤立與聯合,那些文字段落,讀來很有感觸,整理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同的好處是:當時輿論還有力量。輿論還沒有被有組織的謊言 「宣傳」所扼殺。......當時世界的道德良心也沒有像今天這樣衰竭,乾凅,它會以幾百年來傳統信念的全部力量對任何公開的謊言,對任何踐踏國際公法和破壞人道主義的行為做出強烈反應。自從希特勒把謊言變成真理,把違反人道變成法律以來,像德國向中立的比利時進攻這樣違背公理的事,在今天已不會再受到嚴厲譴責,可是在那個時候還能激起全世界的憤怒。
......

在那個時候,人的耳朵與心靈還沒有被那些不斷從收音機傳出來的胡說八道的電波淹沒,文豪,作家的講話絕不是無濟於事的,恰恰相反,一個偉大文豪的主動發表的宣言的影響比那些政治家所有公開演說的影像要大上千倍。人們知道,政治家們的演說是針對時局的策略,是政治的需要,至多只有一半真話。那一代人相信文豪是代表純粹思想觀點的最優秀的公民,因此對於文豪的想法寄予無限的信任。(195)

一場關於知識份子在戰爭中的態度問題的討論已無法阻擋,這個問題,已無可迴避地提到了每個知識份子的面前。(196)

(羅曼羅蘭在戰爭期間寫給褚威格的信件全部遺失,褚威格寫回憶錄時感到遺憾)
那些信件也許是在一個理智需要付出巨大代價,忠於自己的思想需要極大勇氣的時代中最深刻感人的道德紀錄。(196)

(褚威格描述歐洲反戰文人知識分子當時的處境與聯絡)
孤立,但並完全孤立。通過信件的往來我們已經有了一些收穫:初步了解到幾十個人的情況。......隨著時代的壓力越來越大,他們也就越來越堅強。這種並不是完全生活在一片荒漠中的感覺給我以勇氣常常寫文章,已通過對事情做出回答和反應來讓一切和我們有同感的孤立的人和隱居的人站出來。我不時給德華與奧地利的大報寫稿,從而獲得了一塊重要陣地。(197)

我現在完全不想低估那些小小的孤立的努力,那些努力對事件的進程自然毫無影響,但是卻幫助了我們自己和某些不相識的讀者。那些努力緩解了可怕孤立和內心的絕望,一個真正有人的感情的20世紀的人當時就處在那樣的絕望之中。而二十五年後的今天(指二次大戰),重又出現了那種情況:面對著強大的勢力無能為力,我甚至更害怕今天這種強大的勢力。(199)

評分

參與人數 2現金 +9 收起 理由
drnny + 5 推樓下的
immanuel + 4 大推Zweig的昨日世界!!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10-2-3 17:10:06 | 顯示全部樓層
要是我們跳出Wissenschaft als Beruf 哲學性的討論範疇,一般日常用語上指的是教授們或整天耗在研究的學者,應該都只在學術界的人士。當然如果你一直沒法升等為教授變成大學的教職或教書匠, 那也可能繼續呆在象牙塔 Wissenschaft als Beruf 整天関在書齋裏讀書看書。 這不就是我們傳統的知識分子,一輩子等著考上秀才、進士嗎?沒考上,還是繼續考到老嗎?
還是Wissenschaft als Beruf 只能指西方人,西方文化有神意usw. 而且非科學不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不算呢?

比方説, 我目前的工作就被定位為不是 Wissenschafter, 因爲我不做研究工作,不寫論文usw. 我只是個教書匠。
發表於 2010-2-4 10:44:36 | 顯示全部樓層
我想只要不把工作當成純粹謀生糊口的手段

而帶著熱情與奉獻的精神去從事這份工作

都可以說是韋伯所謂的志業(Beruf)吧

Z.B. Belehrung als Beruf~

但是在一個除魅的、諸神退隱、 宗教信仰已然失去支配力、

世俗領域因為社會分工而支離破碎的理性化現代世界

要如何把一份世俗工作當作Beruf

這也是令韋伯深感困惑的問題

也是韋伯的著作成為社會科學的經典的原因


Wissenschaft不僅指自然科學

而泛指跟基於理性的知識的生產與傳授有關的所有活動

所以人文社會學科也是Wissenschaft

[ 本文最後由 immanuel 於 2010-2-4 10:47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10-2-4 11:32:25 | 顯示全部樓層
原文由 immanuel 於 2010-2-4 10:44 發表
我想只要不把工作當成純粹謀生糊口的手段
而帶著熱情與奉獻的精神去從事這份工作
都可以說是韋伯所謂的志業(Beruf)吧
Z.B. Belehrung als Beruf~
但是在一個除魅的、諸神退隱、 宗教信仰已然失去支配力、

這也是令韋伯深感困惑的問題
也是韋伯的著作成為社會科學的經典的原因
...


忍不插個嘴

既然已經走到除魅的現代社會
韋爺爺卻以個體出發訴諸"志業"化
這豈非呼籲個人的自我造神?
這可是非常的"不社會"啊!
發表於 2010-2-4 12:32:1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文由 kati 於 2010-2-4 11:32 發表 忍不插個嘴既然已經走到除魅的現代社會韋爺爺卻以個體出發訴諸"志業"化這豈非呼籲個人的自我造神?這可是非常的"不社會"啊!


問的好

在韋伯看來

一個徹底除魅的世界是人不能忍受的

所以造神行為始終會存在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一戰後遍及全歐的法西斯運動

韋伯雖然1920年就去世了

我們無從斷言他對這場運動的立場

但他對理性化社會的成因與性質分析

他對當時歐洲社會已然產生的對理性的反叛的現象的觀察

可以說都預言了那場大災難的來臨

韋伯雖然極敏銳地指出了理性化的困境

但對如何逃離這個困境沒有明確的答案

一個重新著魅的世界固然有可能令人們失去理智陷入瘋狂

但韋伯更擔心的是人在理性化世界裡變得支離破碎

不但失去了人格的完整性

更不知道意義與價值為何物

負責屠殺猶太人實際作業的納粹軍官Eichmann

在受審時辯稱他只是一個執行命令的棋子

只是以有效率的方式(工具理性)執行他接受的命令

正好坐實了韋伯的憂慮

[ 本文最後由 immanuel 於 2010-2-4 12:57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10-2-4 16:59:1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文由 immanuel 於 2010-2-4 12:32 發表
問的好
在韋伯看來
一個徹底除魅的世界是人不能忍受的
所以造神行為始終會存在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一戰後遍及全歐的法西斯運動
韋伯雖然1920年就去世了
我們無從斷言他對這場運動的立場
但他對理性化社會的成 ...


所以說
心理 個體 個體所依賴的社會
這三件事情 不能分開來談
可是
人文社會科學對於如何能夠掌握這三件事情的認識論
似乎還沒有發展/達到普遍共識

任何的主張
如果缺乏這三者的認識圖形
就會變成韋爺爺的志業或是有遠見的憂慮
能做的
卻只是非常微弱地訴諸個人的道德

如此觀之
投身人文社會科學可是大有前景的路阿!
發表於 2010-2-4 17:27:15 | 顯示全部樓層
原文由 kati 於 2010-2-4 16:59 發表 所以說心理 個體 個體所依賴的社會這三件事情 不能分開來談可是人文社會科學對於如何能夠掌握這三件事情的認識論似乎還沒有發展/達到普遍共識任何的主張如果缺乏這三者的認識圖形就會變成韋爺爺的志業或 ...

在韋伯之後

德國社會學對理性或合理性的研究幾個最重要的發展

如批判理論與系統理論

這正好是勒內兄的專業

我們可以請他上來開講

:47:
 樓主| 發表於 2010-2-4 19:02:2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文由 immanuel 於 2010-2-4 17:27 發表
如批判理論與系統理論


其有辦法處理
除魅的現代社會如何面對著魅的個體與集體心理需求?

評分

參與人數 1短評 +1 收起 理由
immanuel + 1 這我就不了解了~

查看全部評分

德國台灣同學會論壇

GMT+1, 2024-12-21 18: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