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台灣同學會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4309|回復: 0

在德國學哲學的經驗談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1-9-13 22:30: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們都知道,德國是個充滿著哲學的國度;不論是提出洞見的哲人,還是追隨哲人腳步的學人,在德國俯拾皆是。或許正是擁有自由空氣的城市,讓思維可以自由奔放,哲學思辨因此有所可能;又或許是王公貴族的傳統,使人不需為生活奔走而得以細思慢論,穿梭於各種議題之中。但不論原因為何,在德國修讀哲學,都會與在台灣有截然不同的學習經驗。
基於主修法哲學的背景,除既有的法律學業之外,也參與過數門哲學系的課程;以下先行簡述台灣哲學系大學部的課程安排,再行介紹德國的教學模式。若以政大哲學為例——基於筆者的學歷背景——大學部的課程規劃或可分為必修之課程如形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作為入門之哲學緒(導)論,以及中西哲學史,以此為基礎再往上依據教師研究專長分別開設專家專題的課程。相較於必修課程與哲學史皆為由授課教師單方向地講授課程內容,專家專題則有機會以研討班的方式來進行——但這也取決於授課教師的安排。過去,政大哲學以歐陸哲學及詮釋學和現象學擅長,因此多有此方面的專題課程;今日,在此之外尚有其他各方面的哲學課程討論,包括分析哲學與精神分析等,甚至不乏許多海外漢學研究。大體而言,台灣大學裡的哲學教育,主要是以授課教師為主地講授課程內容,或是以教師為主導地帶領學生研讀文本、參照相關二手文獻,有本有據地提供學生關於特定專題的相關討論。
相較於斯,德國大學的哲學教育顯得相對自由。以筆者所就讀的哥廷根大學為例,哲學系的課程結構分成理論哲學、實踐哲學與哲學史等三項領域——近年增設邏輯為第四個領域。每個領域有其導論課程,各一門,採大班講授方式進行;隨後的進階課程原則上都是以專家專題的研討班方式進行。授課教師在課前發放授課大綱與每週指定閱讀文本,學生自行下載或以其他取得,經研讀後於課堂中討論。儘管不同教師依其風格不同而有不同的討論方式,但原則上不限制學生於文本的討論內容,使其得以抒發自己對文本的詮釋與疑問,堪比「盍各言爾志」。相比於課堂上討論的自由奔放,學期末所繳交的學期作業,則多有要求:哲學辭典、手冊、經典註釋書等各種工具書不容缺少,更遑論哲人著作的文句分析及其背後涵意之申論。
猶記得,剛在德國參與哲學系課堂討論時,經常不解於與課同學們針對文本的各種發言,或有支持附會,或有批判譴責,但最讓筆者感到詫異的,莫過於他們並不在乎所發表的主張是否引經據典。舉例言之,曾有一次文化批判與反思的課堂中,同學們對於指定閱讀之內容開始討論起文化批判是否可能,甚至一度有論戰之姿態。他們之中或有肯定、或有否定,但皆不是引用其他專家學者或是哲學論著來討論,而是就自己的理解來表達對文本內容的肯否。後來,在學生餐廳碰巧遇到另一位哲學系的老師,筆者抓緊機會連忙向他請教並分享我們的經驗與疑惑。老師表示,德國的哲學系名稱既然稱作「研討班(Seminar)」,就表示重點在於師生之間的相互討論,而不只是單方向地知識傳遞;這個過程之中,難免會有討論發散,甚至不著邊際的風險,也從某些學生的發言中得知他其實沒有讀書的困境,但這些都不影響討論的本質在於發表論述並理解與自己不同的意見——當然,討論品質的好壞還是很依賴授課教師如何主持課堂進行。此外,沒有固定的必修課程設計,也是讓學生自行摸索有興趣的領域,使之主動深入探索。
經此一會,筆者深感台德二國學習哲學經驗差異之明顯。近年來,台灣固然吹起一陣哲學普及風潮,不只坊間多可見各類哲學書籍,更可見於許多民間團體組織課程、開辦教學,甚至走入高中校園,讓更多學生也讓一般社會大眾認識哲學、理解哲學,進而希望他們對哲學感到興趣。然而,相比起德國隨處可得的各類哲學圖書,不論是古典哲學,抑或是當代之法國哲學、英美哲學,皆可見流利且易理解的德文翻譯——更遑論古典哲學的德文翻譯已有數百年歷史的發展。豐富的哲學典籍讓大學教師有足夠的資本,放任學生自行閱讀、思考,然後在課堂中討論;對文本解讀的對錯判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閱讀、思考,與討論的自發性意願。在台灣,我們固然有許多豐沛的資源於中國哲學領域,不論是傳統的諸子百家理論,或是調和傳統於回應當代挑戰的新儒家思維,但西方哲學卻或許仍苦於易讀文獻之短缺。誠然,現在的西哲書籍已然蓬勃發展,但要不是大部頭的學術專著,就是過於普及的入門書籍,更少見於各類哲學論著的翻譯著作,使得學生不具備相應的外文能力便難一探堂奧。缺乏環境之下,便不難想見哲學系的老師們於學生自發性閱讀、思考甚至討論的可能性較難期待,毋寧以講授特定知識為主地經營課堂。所謂西方哲學,對德國學生而言,或許就是自身生命與生活的反思,俯拾皆是——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哲學文本都是如此,至少身邊就有不少同學苦於不解Hegel到底在說什麼;但對台灣學生來說,這些或許成為了專業知識,如同法律、數學、工程或程式語言般的專業知識,只是現在的社會不知道這些有何價值罷了。
難道,德國人就比較知道哲學的價值嗎?他們固然有哲學的豐厚基礎,但能夠賺錢、讓人過活固然是還是比較重要的;對於應屆高中生而言,能夠支應社會快速脈動的商學、法學與醫學,甚至是工程學門還是遠比哲學來得受歡迎。但,世界動得越快,心就要越慢,才更能看得清、想得透。德國社會裡仍為這些「異類」保留了一席天地,讓他們得以自由揮灑——即便經濟的不寬裕仍然是無法避免的問題——近年來哲學普及的貢獻,多少仍為哲學系保留一些吸引力,像是Richard David Precht在電視上的亮相及其著作。近年來網路世界的快速發展,書寫不再只是知名作家或是專家學者的特權,洛陽紙貴也不再只是他們的專利,甚至是出版也不再只是少數人的特許行業,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部落格書寫自己的想法,思維模式因此更趨於多元,發表在網路上與他人進行討論,對話方式因此越發快速與廣泛。或許,哲學這一行所提供的閱讀、思考、書寫乃至於討論,在未來,越顯重要——不論在德國,抑或是在台灣。

評分

參與人數 3現金 +99 短評 +1 收起 理由
Aufsicht + 87 感謝分享!
aken802001 + 10 + 1 我媽問我為什麼要跪著看電腦
koblenz + 2 有神快拜!

查看全部評分

德國台灣同學會論壇

GMT+1, 2024-12-21 18: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