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台灣同學會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7818|回復: 16

「意識型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4-1 09:15: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最近,很常看到這四個字「意識型態」,
「意識型態之爭」、「意識型態不同」,
後者,似乎只是指「觀念不同」,
前者似乎是個貶詞,
只是,如果翻成「觀念之爭」,為什麼是個貶詞呢?
還是,人們不該有意識?意識不可以被分類型?
人不該有意識?那人不就死了。因為人連睡覺都有「潛意識」。
所以,意識型態之爭」,為什麼會有「貶義」勒?
有人可以告訴我,「意識型態」四個字,到底定義是什麼?

評分

參與人數 2短評 +2 收起 理由
renemcc + 1 樓下的你欠扁!我早就起來寫完兩段德文了!
kati + 1 哲學家都還在睡覺,都是夜貓子∼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8-4-1 09:50:21 | 顯示全部樓層
如果回溯「意識型態」(Ideology)的概念史,法國百科全書派學者特雷西(Destutt de Tracy 1754-1836)先使用「意識型態」一詞,但我們在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的偶像說中,我們已看到他批判了被社會錯誤偏見所欺瞞的意識[1]不過,一直到馬克斯(Karl Marx)使用意識型態一詞時,才具哈伯瑪斯所要批判的宰制性意義。


特雷西在面對法國大革命時造成社會的混亂現象,苦思力索解決之道。他承襲啟蒙運動的看法,他堅信正確的觀念與思考可帶正確理性的社會行動,以成為一理性的社會秩序,從而改善人類的生活[2]所以,最初他提出的 Element dídéologie,其實ideologie的意思並不是具宰制性的意識型態,而是「觀念的科學」(science of idea)。換言之,他想透過一套觀念的系統科學,重建社會秩序。特雷西是位經驗主義者,所以他的idea這個字也並不是柏拉圖式的理型(Idea),而是比較接近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的觀念。實際上對法國百科全書派( the French Encyclopaedists)而言,「意識型態」取代了柏拉圖的理型(Idea),具有了基督教上帝的權威,進而要求擔任指導人類行為並增進人類知識的角色。但是這樣的主張是否能得到證成(justified),又必須靠科學和歷史來提出判決。因此,拿破崙輕蔑地替百科全書派貼上「意識型態者」(ideologue)的標籤,指他們是空想家和作白日夢的人[3]

雖說法國百科全書派率先使用「意識型態」一詞,但真正說來,哈伯瑪斯的「意識型態」觀點是接續著馬克斯的思想而來的。在馬克斯社會學裡面意識型態才具有負面的意思。他在1845年的《德意志意識型態》一書中指出,意識型態就像照相機中的暗室(Camer Obscura)一樣,看到的事物影像都是顛倒的。在他的理解中,「意識型態」是有缺陷地表象建構,因此遮蔽了真實的實在;是真理的倒置,因此產生了宰制。就馬克斯而言,意識型態必然是錯誤或虛妄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

特雷西那我們看到「意識型態」是社會整合(integration)和穩定(stabilization)的作用,但馬克斯則注意到意識型態的負面消極宰制的作用。很明顯的,哈柏瑪斯是受到馬克斯的影響,所以,只關注到意識型態的負面層面。因此,他所認為的「意識型態」就是指,在系統扭曲之下所產生的「虛擬共識」或稱為具有宰制性的「集體潛意識」。

[1] 參考布魯格編著,西洋哲學辭典,項退結編譯,頁269。或於陳文團教授所發表的<對於意識型態本性的反省>一文中有較詳盡的說明,他說:「『意識型態』一詞被培根理解為既正面又負面的意義。雖然他以批判『虛妄偶像』(false idola)的方式,以論證的謬誤之方式來理解『意識型態』;但他對『種族偶像』(idola tribus)、『市場偶像』(idola fori)和『劇場偶像』(idola theatri)的嚴厲抨擊正好有助於我們找出正確的觀念。法國百科全書派以如下的方式進一步發展培根的觀念:他們把『意識型態』等同於最正確的觀念系統---這個觀念系統是知識的基礎,也是我們的指針。這種意識型態一直到馬克斯才受到爭論。在『意識型態』一詞中,馬克斯看到的只是全然的反動力量---一個由統治者為了維護其利益而捏造的赤裸裸工具。而在意識型態中尋求滿足,也正是受壓迫者階級的虛妄意識(falseconsciousness),馬克斯對意識型態的猛烈抨擊並沒有解除他的神秘誘惑。諷刺地反而是,最激烈和最狂熱地信仰意識型態的人,卻是馬克斯的追隨著」。

[2] 張世雄,<意識型態的批判--由啟蒙運動到哈柏瑪斯>,東海大學社研所碩士論文,民72,頁13

[3] 陳文團,<對於意識型態本性的反省>,收錄於《哲學與文化》二十卷一期,1993.1,71


以上文字是本人十二年前寫的文字,僅提供參考!又,以上文字為已公開發表之文字,故提醒網友引用時要請注意版權問題,換句話說要抄襲不可以一字不漏,想一下改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就沒事了!

immanuel           2008-4-1 10:58          評論          +1           喔~看到碩士爸爸的名字了...


對啊!你碩士爸爸是我的碩士論文口試委員之一!



[ 本文最後由 renemcc 於 2008-4-1 16:01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10現金 +39 短評 +2 收起 理由
katy + 5 精品文章
kati + 2 感謝分享
lumix + 1 + 1 精品文章,受益良多~~
dummienju + 5 感謝分享
Pheretima + 4 精品文章
immanuel + 5 + 1 喔~看到碩士爸爸的名字了...
Charlotte + 8 感謝分享
whoand + 2 感謝分享
zia + 2 感謝分享
ccs19782003 + 5 精品文章(只剩五分~)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8-4-1 15:56:12 | 顯示全部樓層
挖~
還是好佩服讀哲學的人
真厲害
12年前??
敢問前輩貴庚?
法國百科全書派?是我在讀歷史接觸到的年鑑學派嗎?

評分

參與人數 2短評 +4 收起 理由
renemcc + 3 兩者是不同的。
zia + 1 "百科" 和 "年鑑" 差一百多年而已。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8-4-1 17:54:18 | 顯示全部樓層
簡言之,意識形態就是張眼不視,認賊作父的意思???!!!

renemcc           2008-4-1 17:56          評論          +1           因為太白目了!


那續問哲學問題:為什麼理性溝通不能解決意識形態的問題?(問題不好請自行修正!)

[ 本文最後由 kati 於 2008-4-1 18:10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1短評 +2 收起 理由
renemcc + 2 因為太白目了!

查看全部評分

 樓主| 發表於 2008-4-1 19:05:41 | 顯示全部樓層
看了很久,才看懂一瞇瞇。
我的「總結」變成,
意識型態之爭,可能是
一、「觀念科學」之爭,所以,爭議會再透過何套觀念的系統科學,重建社會秩序
二、「扭曲的虛擬共識」下之爭,所以,爭議的型態「們」,都是「扭曲的虛擬共識」。

問題(舉手),
如果是後者,既然兩者都是「被扭曲」的,那提出「意識型態之爭」這個詞彙,
是在說明自己也是「被扭曲」的嗎?

評分

參與人數 1短評 +4 收起 理由
renemcc + 4 希望以國共的教育體系之例子對你理解有 ...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8-4-1 19:05:53 | 顯示全部樓層
原文由 kati 於 2008-4-1 17:54 發表
簡言之,意識形態就是張眼不視,認賊作父的意思???!!!



那續問哲學問題:為什麼理性溝通不能解決意識形態的問題?(問題不好請自行修正!)



先說你不要把我當成你的李前輩喔!(你怎麼稱呼他的我忘記,反正也是很狗腿就是)
我看你每次在他的部落格就問一句,他就回你一長篇,我猜他打字一定打的很X。
所以我才不幹勒!要聊社會哲學,見面用講的打字很累人的,
又不是要批人,有些東西寫在這....

理性溝通不能解決意識型態問題?這是誰說的呢?
還有在回答你問題之前,要確認何謂解決?

意識型態不管正向或負面,都不可能被抹滅!

如果你站在哈伯馬斯溝通行動理論的脈絡之中提問,
理性溝通就是一種兩個理性主體自我反省的交互作用
這種自我批判與反省不是獨白式的自省與批判
而是透過「互為主體性」的溝通與對話
讓我們彼此揭露了潛在不被我意識到的東西,
一旦這些潛在的「宰制力」到了意識層面,被我們意識到,
它發揮宰制我們的力量就會變小,但是不可能消失的。

舉例來說,你跟中國憤青聊西藏問題,聊和平統一問題,
你會很明顯的發現彼此政治意識型態的不同,
一旦發現這點,你就不太可能被這種力量影響,
不過有時對方也會指出你可能從來沒想到的部分,
可能是很可笑,可能是很正面,但就是你從來沒意識到的。
不過彼此都無法使自身的政治意識型態消失。

理性主體唯有自我產生勇氣,願意「自我走出」超越自己脈絡,
進入「他者」的生活世界,願意去理解與認識他者的價值時,
才可能有產生共識的可能,不然理性對話很多時候都是在思想的交換而已。

今天發生的例子,扁馬握手握的很好看,
理性溝通對話的過程,還是很有制式化的雞同鴨講!



[ 本文最後由 renemcc 於 2008-4-1 19:14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5現金 +12 短評 +3 收起 理由
Nish + 2 感謝分享
ccs19782003 + 5 感謝分享
Charlotte + 1 感謝分享
kati + 2 這樣說來在實踐的層次,好像難有積極作為?
dummienju + 5 除了「博理璽天得」那兩人應該沒任何共 ...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8-4-1 19:54:1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文由 dummienju 於 2008-4-1 19:05 發表
問題(舉手),
如果是後者,既然兩者都是「被扭曲」的,那提出「意識型態之爭」這個詞彙,
是在說明自己也是「被扭曲」的嗎?


這樣說好了,當我們要去判斷是非對錯時,請問你會根據什麼?
好,一堆規則或社會價值規範對不對。我先統稱他們叫「價值判準」好了!

那麼,你從哪裡得到這些價值準則呢?學習來的。
那裡學的?如何學習到的?

這會涉及到國家政府的陶成教化系統(Bildungssystem)的問題,
以前的台灣與直到目前為止的中國,
整個受陶成或教化的過程(Bildungsprozesse)
就只是單向被迫接受那些被設定好標準答案的價值判準,
因為他們從來不教人民如何正確思考與運用自己的大腦。

如果一個教育體系只是提供一個標準答案的教育,
那麼就很容易使全民的思維模式被宰制,
他們政治人物登高一呼,人民像是狗一樣,都聽的懂他們的口令!
這便是一種強灌意識型態的宰制人民的無恥手段之成效,
這種價值判準是被扭曲過的,不是由我們人民真正形成的。

舉例來說,我們長大都知道蔣介石講的故事,
很多都是是騙肖耶!

但是他的話,在我們之間形成一種「虛假的共識」
有依段時間確實影響我們的一些價值判斷。

不過上述還有另一個層面問題需要被指出來,那就是學習過程(Lernprozesse)
教化與陶成可能有限的,例如十二年國教,但學習過程是終生的。

為何我們可以漸漸發現,我們自身曾經被很多政治意識型態宰制呢?
我們正是透過自我不斷的自我走出與自我學習的過程,
重新建構(Rekonstruktion)自身價值體系的新秩序,
使自己擺脫這些政治意識型態的影響力!

但是這些僵化扭曲的意識型態並沒有被我們消滅,他一直存在著,
只是我們已經可以清楚分辨,哪些只是僵化的意識型態。
我們不會用那些價值來判斷是非對錯了!

再強調一次,當我們被政治人物要灌輸一元化的價值觀念時,
我必須透過自身的社會,文化甚至認識宗教的學習過程來擺脫這樣的影響力。
例如,我們較長一輩的,必須自己補充台灣史,必須自我認識台灣,
才可能去認識,我們事實上被國民黨的教育宰制了很長很長的一段歲月。

國民黨與共產黨的教育都是一種政治意識型態的教化過程,
我們所學到的就是他們政治人物的價值判準。

所以當兩邊讀書人一對話,就會反應出以前國共不容的現象。
一般人成績不好,被影響搞不好沒那麼嚴重勒!
所以他們到處做生意,心理障礙可能還比較小!

當然以上我對事件的描述是過度簡化(詳細講你要我命喔)
好,補充一點,將複雜的事情,過度簡化,然後提供給人民答案,
然後達至一種宰制與規範作用,這就是一種意識型態的扭曲,灌輸與操作。

要擺脫自身意識型態的影響力,
唯有靠自身的學習與自我批判跟反省!

補充說明一下,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瞭解我以間接方式回答你的問題:
所謂「意識型態之爭」是描述一種現像,
就是兩個理性主體或以上,其所論述與爭論點或所根據的價值判準,
都不具有普遍性或是尚未被檢證的價值判準,
例如當我們討論台灣政治,
只問藍綠立場不問事實發展,
那麼那就是一種「意識型態之爭」。
跟中國人討論事情只問敵我不看議題本身
那也是會流於「意識型態之爭」。


[ 本文最後由 renemcc 於 2008-4-2 08:19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4現金 +23 短評 +2 收起 理由
Charlotte + 10 + 1 精品文章
kati + 3 + 1 哲學家還在被窩中沈思,啊不,夢遊。
ccs19782003 + 5 原創內容
dummienju + 5 好認真阿!!鼓掌!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8-4-2 07: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文由 renemcc 於 2008-4-1 19:54 發表
擺脫自身意識型態的影響力,
唯有靠自身的學習與自我批判跟反省!


1.人海浮沈,各憑本事,各人造化?

2意識形態vs多元論?不同的意識形態,不是要多元尊重嗎?
發表於 2008-4-2 08:04:2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文由 kati 於 2008-4-2 07:02 發表


1.人海浮沈,各憑本事,各人造化?

2意識形態vs多元論?不同的意識形態,不是要多元尊重嗎?



不嚴謹的分析,第一句話可以是多元思想,
誰說想信命運與機會不能是一種人生觀點呢?
只是這樣的人生觀是命定式而已。

第二個問題,很明顯你沒抓到你這兩者個概念最大不同的地方,
一旦形成「意識型態」,無論是正面可以凝聚社會,
或是負面集體被扭曲真相的價值判準同質化與一元化
不管意識型態以哪種形式體現,
「意識型態」之所以是意識型態
因為它會發揮出一種宰制與規範性的力量。
想以自身這種「價值判準」去要求或規範他人!

多元主義本質才是尊重差異。
有些後現代學者更停留在差異本身!
對他們而言,談「共識的可能性」是騙肖的!

(PS.我不是站在現代主義巨人間上,
那個自稱後現代主義者的侏儒)

kati           2008-4-2 07:26          評論          +1           哲學家還在被窩中沈思,啊不,夢遊。

你在早點名啊?
Charlotte           2008-4-2 06:35          評論          +1           感謝分享,改日回來補分!


我建議這一篇可以移到政治系版耶!因為政治哲學也都在討論這些!


[ 本文最後由 renemcc 於 2008-4-2 08:07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3現金 +5 短評 +2 收起 理由
tiongti + 1 收到,將於 24 hrs 完成
ccs19782003 + 5 感謝分享
Charlotte + 1 不過我只是子版主沒法移說!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8-4-2 08:27:54 | 顯示全部樓層
是的,我的確分不出有什麼差異,舉例:

原文由 renemcc 於 2008-4-2 08:04 發表
意識型態」之所以是意識型態
因為它會發揮出一種宰制與規範性的力量。
想以自身這種「價值判準」去要求或規範他人!

多元主義本質才是尊重差異。
有些後現代學者更停留在差異本身!
對他們而言,談「共識的可能性」是騙肖的!


這兩段的差異在哪裡?
『尊重差異』的主張,在實踐的場域上,變成一個要捍衛的價值,
這跟意識形態的差別在哪裡? :sZV29Zw:


又或

之前針對管理人員移文的問題,在言論的公開性上的不同看法,『堅持言論公開性是重要的底線』,這個叫做什麼?

台灣出來的留學生,對於言論公開性的標準可以有南轅北撤的差異性
而德國社會對於人權的標準的差異性相對就小多了
我對於多元/均質/意識形態的疑惑在此(希望有表達清楚)


[ 本文最後由 kati 於 2008-4-2 08:56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1短評 +2 收起 理由
renemcc + 2 被強力剝奪知的權利與獲得真理的可能性!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8-4-2 15:14:10 | 顯示全部樓層
Kati兄這個問題原本應該是問勒內兄的,勒內兄在文中已以評論解釋,不過我對此議題亦頗有興趣,因此加入討論:

原文由 kati 於 2008-4-2 08:27 發表
這兩段的差異在哪裡?
『尊重差異』的主張,在實踐的場域上,變成一個要捍衛的價值,這跟意識形態的差別在哪裡?


如果我的理解沒有錯誤的話,或許kati兄會提出此疑問是把"尊重差異"的主張作為一種可以強制他人遵守(或認為應遵守)的一種價值? 因此會認為這應是一種意識型態?

因此先來看一下意識型態會有的特徵:
1.意識型態通常具有政治意涵.而且意識型態通常隱含了一種"希望",是對現在以及未來的一種看法和期待.例如,台獨作為一種意識型態可以說是對於台灣獨立建國的一種期待和希望,同時當然也認為台灣獨立是一種較佳的選項.

2.因1而會讓意識型態具有行動取向,同時也具有特定的方向. 如上之例,獨立建國就是一種相當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3.意識型態通常具有煽動性,因為以上1.2,因此為了號召群眾理解,相信並為此目標努力,則通常必須具有此特性(此處之煽動性不涉價值判斷),並且通常會用比較簡短的語句來表達訴求.

4.如勒內兄所提到的,意識型態通常會具有宰制性和強制力.也多少具有排他性.相信並遵從者會希望周圍的人也能夠具有同樣的想法或理念,如若無法說服對方,則會有非我族類,產生"不是同一國"的感覺.

因此"尊重差異"只能算是一種價值,而不能算是意識型態.

之前針對管理人員移文的問題,在言論的公開性上的不同看法,『堅持言論公開性是重要的底線』,這個叫做什麼?


這應是一種價值判準.


台灣出來的留學生,對於言論公開性的標準可以有南轅北撤的差異性
而德國社會對於人權的標準的差異性相對就小多了
我對於多元/均質/意識形態的疑惑在此(希望有表達清楚)


我對這段不是很了解.可否舉例說明台灣留學生對於言論公開性的差異性何在?
以及德國社會對人權標準的差異很小是如何? 台灣社會對於人權標準的差異呢?


每種社會之中都會存在一定的意識型態,不論是否為多元或是均質的社會.

[ 本文最後由 Charlotte 於 2008-4-2 15:30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3現金 +9 短評 +1 收起 理由
ccs19782003 + 1 感謝分享
kati + 3 真是厲害~
renemcc + 6 感謝分享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8-4-2 16:30:2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文由 Charlotte 於 2008-4-2 15:14 發表
Kati兄這個問題原本應該是問勒內兄的,勒內兄在文中已以評論解釋,不過我對此議題亦頗有興趣,因此加入討論:



如果我的理解沒有錯誤的話,或許kati兄會提出此疑問是把"尊重差異"的主張 ...


目前被博士爸爸追殺中∼

在沒有紅酒的誘惑之下
我極力抗拒Kati引我掉入跨年三人小組的討論

不過我還是補充說明一下,
請K體會一下,為何我要說藍綠,國共,
討論意識型態確實用政治意識型態的課題
比較容易凸顯那種僵化與宰制性,也比較讓人可以理解。

假設某一族群深信馬克斯主義,已經達到「信仰」程度,
(我不是說中國喔,中國的馬克斯主義是變種的。)
那麼該社群的集體意識,體現出的現象,
將完全以馬克斯教條當作是非對錯的判斷準則
所導致的結果,這個族群除了無法接受新的價值與不同的意見或觀點之外
甚至要求在他們生活圈的少數人遵從他們的價值,
這種集體形成的虛假共識(透過教化系統與媒體控制所達到的結果)被無限擴大,
就可能形成扭曲,僵化與宰制性的意識型態。

以社會哲學的角度看來,
有時我們確實很確認凝聚社會共識,
發揮社會整合與團結力量的觀點
會不會形成一種意識型態。

不過,「意識型態」的形成若是透過「公民的自覺」
或政黨的推動由下而上所達至,是目前最容易避免的成為僵化意識型態的方式,
因為我們看到形成的過程,所以這些過程可以被認識、反省與批判,
因此可以使新型的意識型態保有變動性,
即集體意識或觀點或全民總體意志具有可改變性。




[ 本文最後由 renemcc 於 2008-4-2 20:02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3現金 +18 短評 +2 收起 理由
ccs19782003 + 5 感謝分享
Charlotte + 10 + 1 所以紅酒已經送過了?
kati + 3 + 1 連長今天宿醉,早點名取消!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8-4-3 09:32:23 | 顯示全部樓層
我理解。所以我跟妳說過,這樣的 進路 approach ﹦(Anlaufweg?巴比侖德文教室,待確認
是可以把東東仔細區辯與說明清楚何者為何物

但是,要去解決與處理問題,就顯現出有點招式不夠。

也就是,當「意識型態之爭」出現的時候,該怎麼辦?
所謂「意識型態之爭」是描述一種現像,
就是兩個理性主體或以上,其所論述與爭論點或所根據的價值判準,
都不具有普遍性或是尚未被檢證的價值判準,


我的同學『憤青』完之後跟我說,他不是不知道何謂『理性的就事論事溝通』
但是,當他在被我稱之為『憤青』的時候,他的確是這樣的『真真實實感情與感受』
他要如何否認這個真情流露的存在?

對照惹內提出的進路

要擺脫自身意識型態的影響力,
唯有靠自身的學習與自我批判跟反省!


兩者之間,應該有其他的向度沒有被認識到。
如同之前討論偽裝的問題,我說,那個是演化過程中的『切片』。
就切片本身的研究而言沒有問題,但是要用切片描述演化的『動態過程』,就顯得向度不足。

同樣的,我個人也認為,『意識形態』的指稱與描述,或是知識論的取向上,也是屬於一種切片的類型。
如果增加了另外的向度,或許在實踐的層面上會有比較多的想像與可能性。

具有高度警覺與自我批判反省的人,與整天揮動意識形態的人
我認為是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的特徵。
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可以分屬不同的社會,也可能在同一個社會之中出現。
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的意思是,所處社會的社會制約力與原生趨力被制約的程度不同

『憤青』的意識形態連結的是直接的情感趨力與生理趨力,
他所處的社會,沒有一種養成/陶成的機制/機會,學習如何控制這個直接地連結。
因為他的意識形態是如此的直接連結,否定他所標舉的意識形態內容,等同於否定他整個人(的自我存在的價值/憑依)
這個連結沒有被打斷,憤青焉能不是憤青?

也就是具有『自身的學習與自我批判跟反省』,不是人海浮沈運氣好而來
其實是依賴其所處的社會發展而來
(這也是另外一種意義的人海浮沈,種子隨機飛到這一類的土壤落腳)
如同簡單比較不同國家國會議事的方式一般

只是這個社會發展的機制,是一種變化的過程,是社會/生理/心理環環相扣的變化過程
要去描述它,指稱它,現階段普遍使用的工具可能都不太趁手,有待進一步去開拓了!


Koenig           2008-4-3 09:42          評論          +1           approach = verfahren, methode?


大王,這裡要表達的是說,當你要修車的時候,
你在看要修的部位與你的工具箱之間,腦中在做研判問題的所在以及適合用什麼工具


[ 本文最後由 kati 於 2008-4-3 10:21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1短評 +1 收起 理由
Koenig + 1 approach = verfahren, methode?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8-4-3 09:58:2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文由 kati 於 2008-4-3 09:32 發表
也就是具有『自身的學習與自我批判跟反省』,不是人海浮沈運氣好而來
其實是依賴其所處的社會發展而來
(這也是另外一種意義的人海浮沈,種子隨機飛到這一類的土壤落腳)
如同簡單比較不同國家國會議事的方式一般

只是這個社會發展的機制,是一種變化的過程,是社會/生理/心理環環相扣的變化過程
要去描述它,指稱它,現階段普遍使用的工具可能都不太趁手,有待進一步去開拓了!.


在這段論述中還有兩個觀念應該要被注意
就是一種強調Approach, Strategie的工具理性之運用
以及強調溝通互動的理性。

社會機制發展與建構,
不也就是一種「啟蒙辯證」的自身開顯!

PS.本官昨夜值勤,所以不用參加今天早點名!

Approach一般學術文章中我看到的都是直接用英文,
若你一定要用德文,在這個討論脈絡中,
我覺得可能用Ansatz或Vorgehensweise可能比較恰當。
Koenig           2008-4-3 09:42          評論          +1           approach = verfahren, methode?

大王的德文不錯,但是學術用語有其特定脈絡與定義喔!你提出的這幾個字對我而言,彼此之間都有段不等同的差距。


[ 本文最後由 renemcc 於 2008-4-3 10:01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1現金 +1 收起 理由
kati + 1 德文深似海∼∼∼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8-4-3 10:26:13 | 顯示全部樓層
Kati我說實話,你有沒有認真考慮過,要轉系呢?
你好像比較適合念社會科學耶!
慕尼黑大學的社會系不錯喔,
因為裡面有喜歡的老師
發表於 2008-4-3 10:42:23 | 顯示全部樓層
原文由 renemcc 於 2008-4-3 10:26 發表
Kati我說實話,你有沒有認真考慮過,要轉系呢?
你好像比較適合念社會科學耶!
慕尼黑大學的社會系不錯喔,
因為裡面有喜歡的老師   


一、我老了,時日無多。
二、念社會系,變成本科,就要尊重道統,所有的基礎『知識』都要補上
可是,我只對於『認識的工具』有興趣,蒐集充實我的工具箱
我是活在實踐廝殺場域的人,這是我的命運
拿錯工具用錯時機被人一刀畢命,我自己活該倒楣認賠殺出
但是工具不好用,也是會被我直接淘汰,毫無包袱
因為是以實踐上的實用性/適用性在檢測,在知識生產的認識出發點上生死立判
這樣的方式,對於道統人而言,太殘忍了
現階段,道統還是容許孜孜於知識生產不用回顧認識出發點的學術運動

我自己還有點自知之明,還是找比較實用取向的科系與博士爸爸比較保險
也許未來論文免不了會找社會系的教授指導,不過這個再說了,誰知道?

renemcc           2008-4-3 10:49          評論          +1           你是披著羊皮的狼!逃!


是,我的確是。
屠殺鳥蛋與蛋頭知識份子完全不手軟,要小心 :sL829WG:

其實我未來的確要處理一個問題,就是有關於『橘越淮為枳』的問題。(有沒有人知道德文有沒有類似的諺語?)
這個問題,有可能切入的方式,會從知識份子的特性著手
例如第三世界的知識份子、德國的知識份子、法國的知識份子的差異
我只知道法國的皮爾普渡先生有研究這個

第三世界的知識份子來到溫帶的西方取經,結果西方之經造成了『熱帶的憂鬱』


Charlotte           2008-4-3 11:56          評論          +1           要來去日本了,請大家繼續討論,幾日後見~


我要大吟釀 :sbX384g: :sMf256q: :ste69ig:

[ 本文最後由 kati 於 2008-4-3 12:22 編輯 ]

評分

參與人數 4短評 +6 收起 理由
wang.hurh + 1 放馬後砲!我要[久保田][萬壽]啦∼∼
mmarta + 1 純米大吟釀,精米度18
Charlotte + 1 要來去日本了,請大家繼續討論,幾日後見~
renemcc + 3 所以功夫要打紮實喔!來蹲60分鐘馬步 ...

查看全部評分

發表於 2008-4-10 10:34:46 | 顯示全部樓層
教育部長「不應有意識形態」

可能嗎?


-------------------------------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4294277.shtml

劉兆玄:教長不應有意識形態

【聯合報╱記者林嘉琪、張錦弘、錢震宇�台北報導】  2008.04.10 10:18 am


東吳大學校長劉兆玄內定出任閣揆,低調避談任何組閣問題,昨天卻兩度提到對教長的期望,指教育政策應微調,不能搞革命,避免孩子當白老鼠,「教育部長要對問題深入、不要有意識形態,應與選舉保持距離。」

劉兆玄昨天早上出門時,對記者詢問多次表示:「我不會回答相關問題。」但對新任教育部長的條件則具體的說,應與選舉保持距離,應以微調、做好配套來修正教育政策,不能用「革命」的手段。還有,應該給好的老師多一點空間,不要處處綁手綁腳。真正可以做好教育工作的其實是第一線的老師。

晚間,劉兆玄再一次談到教育問題,他強調,教改應從幼教做起,不能忽略學齡前教育。

現任教育部長杜正勝的作為備受教育界及家長批評,加上前主秘莊國榮時有不當言論,使得未來教育部長人選備受矚目,在新內閣具有指標意義。據了解,目前以曾與馬英九共事的台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基呼聲最高。

吳清基是台南縣人,草根性強、具親和力,2001年曾代表國民黨與蘇煥智競選台南縣長,以些微差距落敗。在馬英九第二任台北市長時被延攬擔任教育局長。

昨天學者舉辦「台灣教育怎麼辦」座談,原邀吳清基出席,但他改提書面賀詞,暗批杜正勝過度強調政治正確,將文化中國與政治中國混為一談,處處反對或削弱中華文化傳統。他強調,未來教育需積極培養文化歸屬感,提倡品格教育。

此外,被點名的教育部長可能人選還包括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他是劉兆玄擔任清大校長時的教務長。李家同稱讚劉兆玄不是政客,當院長沒問題,但至今沒有人徵詢過他,請媒體不要再開他玩笑。

在國科會主委任內深受當時行政院長蕭萬長器重的黃鎮台,以及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董事長劉維琪,也被視為教育部長的「黑馬」人選。【2008/04/10 聯合報】

德國台灣同學會論壇

GMT+1, 2024-12-21 14: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