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台灣同學會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5586|回復: 0

<人物> 昆特.于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2-2 13:02: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昆特.于克


現定居及工作於德國杜塞道夫。

1930
3月13日出生於芬多夫(Wendorf)(麥克倫堡邦Mecklenburg)。父親務農。成長於烏斯妥夫半島(Halbinsel Wustrow),1949年起,在當時的東德擔任繪畫以及廣告設計學徒,並取得專業工作證。

1949-1953
就讀於菲斯瑪(Wismar)應用藝術專科學校。政治行軍造型與櫥窗設計、二十公尺高的透明史達林雕像,以及畢卡索作品《自由雕像》的放大作品。爾後就讀於柏林白湖藝術學院(Kunstakademie Berlin-Weisensee)。擔任位於大天鵝湖的劇團團長。

1951
參與東柏林的世界青年演出。在西柏林的抽象世界展覽中結識康定斯基,此機緣讓他不知所措,也相當感動。

1953
遷居到西柏林,為第一位居住於昔日帝國社會法庭所在地的人,其住所位於波茲坦街日後所成立的新國家美術館後方。

1955-1958
就讀於杜塞道夫藝術學院,受教於奧圖.龐克(Otto Pankok)與推崇其反法西斯和社會的觀點。在具象與抽象的木材手工結構(《指繪畫》、《污泥圖畫》)之後,完成第一件釘子現成物作品(1955/56)。

1957
結識伊夫.克萊恩(Yves Klein)、漢茲.馬克(Hanz Mack)、奧圖.畢尼(Otto Piene)。完成第一件釘子圖畫。

1958
參加馬克以及畢尼籌畫的「紅色圖畫」展,這是在他們位於葛拉德巴赫街的工作室舉行,其也是「零派」(Zero)團體誕生之地,1961年于克也加入此團體。于克宴請伊夫.克萊恩和丁格利(Tinguely)在他位於杜塞道夫的小工作室(Oberkasseler Atlierhaus)。完成作品《垂直結構》與《水平結構》。
1959
參加於安特衛普,黑森休斯(Hessenhuis)的「視覺的移動 — 移動的視覺」展。

1960
完成《觸覺物件》以及第一件旋轉光片作品。《箭頭圖畫》參加巴黎前衛藝術季示威運動。

1961
完成《下沉的結構》作品、第一件光線種植場與第一部有關光的影片。加入「零派」團體,於杜塞道夫所舉行的「零派3」示威運動中,于克將位於施梅拉畫廊前的胡斯魯肯街漆成白色。

1962
《盧米埃沙龍》(Salon de limiere)作品為與馬克與畢尼共同在布魯塞爾的美術皇宮展出的《直流發電機》(Dynamo)的一部分。第一件在回收物件上釘釘子的作品。完成《向依夫.克萊恩致敬》及《向封塔納致敬》。

1963
和馬克與皮涅在克雷菲爾德的朗格之家美術館舉辦「光影沙龍」展。出版《白色結構》專輯。獲得「零派」首獎以及作品參加「N群」(gruppo n)於第四屆聖馬利諾雙年展的展覽。

1964
于克在傑森教堂的柯爾鋼琴屋(Pianohaus Kohl)中將一架鋼琴釘滿釘子。獲得北萊因西河谷區邦獎學金。參加卡塞爾第三屆文件展。在紐約停留並參與各項展覽活動。

1965
完成旋轉的釘子袋(《紐約舞蹈》)。獲得巴黎「青年雙年獎」。作品《向馬列維基致敬》、物件作品《失落的記憶》。第一件沙石漩渦作品誕生。

1966
工作室設於紐約,與夏普(Willoughby Sharp)一起工作。零派團體解散。《管狀劇場》(Rohrentheater)在布第根發表。

1967
多媒體行動空間座落於杜塞道夫。

1968
和傑哈德.利希特(Gerhard Richter)於巴登.巴登美術館發起示威活動《美術館應作為可居住的場所》」演出《暴力管絃樂團》。參與杜塞道夫街頭抗議活動。設計戰爭靈柩《對馬利內蒂的回覆》(Antwort an Marinetti)。於多特蒙的百貨公司門上裝設一根長二十公尺長的釘子。出版《于克報》第零版,其至1982年總共發行十次,介紹于克的活動。參加卡塞爾第四屆文件展。

1969
在杜塞多夫和芝加哥美術館建造一樁柱墾植場。完成《細繩捆紮的椅子》。參加在紐約以色佳(Ithaca)舉行的地景藝術研討會。

1970
參與《Bauchfilm》製作。海上的火焰箭靶發射。另外還有沙子漩渦、繩子捆紮結構、釘上釘子的框架以及《侵略性的串連》。

1971
在羅德茲(Lodz)的司圖基美術館(Museum Sztuki)結識波蘭二○及三○年代的前衛藝術家。完成作品《向史崔明斯基致敬》(Hommage a Strzeminski)。獲頒聖保羅雙年展評論獎。至拉丁美洲旅行並研習印第安文化。

1972
「黑色空間 — 白色空間」計劃在埃森福克旺博物館(Museum Folkwang, Essen)展出,此計畫實現於1975(錄像影片)。進行繩索物件作品。

1973
長達五個月的非洲旅行。和尼可萊斯.連霍夫(Nikolaus Lehnhoff)、漢斯.馬格農(Hans Magnus)參與重新編幕的貝多芬歌劇《費戴里奧Fidelio》(李奧諾里Leonore)工作,該劇於1974年首演。

1974
至亞洲旅行。

1975
由位於聖加倫(St. Gallen)的爾克出版社(Erker-Verlag)出版十張石版畫畫輯。

1976
和戈茲.弗列德利希(Gotz Friedrich)共同參與於斯圖加特演出的華格納哥劇《帕西法爾》(Parsifal)佈景與造形設計。於杜塞道夫藝術學院擔任教授職務。

1977
西部德國電台(WDR)播放《于克 — 作品1957-1977》影片。?聯合國在日內瓦製作壁面浮雕作品。在林茲發表《驅逐的桌子》。

1978
?杜塞道夫音響廳製作大型懸吊雕塑作品。在科隆發表《沉默的雕塑》。於杜塞道夫展示光之柱。

1979
和戈茲.弗列德利希共同設計於拜魯特(Bayreuth)舉行的華格納音樂祭劇幕《羅安格林》(Lohengrin)的演出道具。在溫特圖爾(Winterthur)裝設《雨門》(Regentor)。

1980
於黎藤海德(Littenheid)進行研究:和學生進駐於瑞士一所精神病院內,進行一系列水彩品。於柏林天主教日舉行的展覽「信仰的圖像 — 前衛精神」展出船型雕塑《奇奇卡斯德南哥》(Chichicastenago,瓜地馬拉)。

1981
和戈茲.弗列德利希共同設計於司圖加特舉行的華格納哥劇《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的演出道具。?柏林德國劇院設計管絃樂舞台。在薩哈拉沙漠停留期間完成水彩與拼貼作品《沙漠文物》(Wustenfunde)。完成《斷手》(Handverstummelung) 及《被侵犯的場域》(Verletzte Felder)。

1982
參與設計塞爾柏(Selb)劇院。於柏林國家美術館展出行動藝術《打磨的石頭》(Schleifender Stein)。

1983
授予戈斯拉爾城(Goslar)的帝王光環獎(Kaiserring),裝置作品《人加諸於人的危害》於修道院博物館展出。

1984
至那瓦荷印第安保留區(Navajo-Reservate)、亞利桑那州(Arizona)旅行,並研究印第安歷史(《黑色高地Black Mesa》,為刀具雕塑)。搭乘穿越西伯利亞的火車至蘇聯、西伯利亞、蒙古和中國旅行:完成水彩彩繪玻璃。至日本旅行:製作樹木雕塑。《藝術刑柱》在烏帕塔(Wuppertal)展出。完成第一件《釘子森林》(8件式)作品。

1985
至冰島旅行:完成水彩系列作品。擔任薩爾茲堡國際夏季學院客座教授(和羅曼.帕爾卡Roman Palka一起)。獲德國聯邦一等榮譽獎。參加於柏林國家美術館舉辦的「1945-1985西德藝術」、倫敦皇家美術學院及德國司圖加特國立美術館的「二十世紀德國藝術」,以及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德國現代美術展」(German Art 1945-1985)。
1986
《管子芭蕾》於法蘭克福席恩美術館(Schirn Kunsthalle)展出。針對車諾比核能災害發表《灰燼圖畫》、《灰燼人》、以及空間雕塑《擦拭》。和胡伯特.諾依布爾格(Hubert Neuerburg)合作錄像影片《謀殺母親於鑽石沙漠》。

1987
和學生一起在法蘭克福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原子核能研究中心進行研究,並加入慕尼黑放射與環境研究協會。參觀卡拉拉(Carrara)大理石採石場:完成系列素描《毀滅性的詩意》及《羅馬石塊》。長時間居住在蘇聯。

1988
在韓國漢城停留,於奧林匹克公園裝設刀具雕塑,並完成系列素描《墨流經的-漢城》。於峨林豪森(Oerlinghausen)完成紀念碑《猶太教的陷落》,為對「帝國水晶之夜」(Reichskristallnacht)五十年紀念的關注。?羅德茲的司圖基美術館繪製圖畫系列《能否將富裕建立在灰燼上》。完成第二件《釘子森林》(7件式)。

1989
和戈茲.弗列德利希共同參與於斯圖加特演出的漢斯.華納.亨澤(Hans Werner Henze)歌劇《巴薩利登》(Die Bassariden)的佈景與造形設計。由米歇爾克魯斯(Michael Kluth)及胡伯特.諾依布爾格拍攝有關于克的傳記電影《像在田裡的農夫》(Wie ein Bauer auf dem Feld),在麥克倫堡(Mecklenburg)被東德國家安全局(Stasi)監控。完成圖畫系列作品《建築風景》。

1990
愛丁堡製作《匹克特族的田園》(Pict Land Garden)。於萊比錫展出針對1989年萊比錫「星期一街頭遊行」的指繪畫作。聖像圖畫《能否將富裕建立在灰燼上》陳列於呂北克聖彼得教堂(St. Petri zu Lubeck)。

1991
在哥廷根舊市政府展示作品《我聽見草原,在風中擦拂,像小提琴,像飛蝗般發出唧唧聲》。布拉格展出《灰燼圖畫》。完成系列作品《蘇聯 — 蘇聯》。針對由斯圖加特外國關係事務處(IFA)主辦籌畫的于克作品展「人之磨難」(Der geschundene Mensch),接受迪特.赫緒尼(Dieter Honisch)及赫爾曼.保利希(Hermann Pollig)的訪談。?杜塞道夫赫德維與羅伯-薩姆耶-基金會(Hedwig und Robert-Samuel-Stiftung)的雕塑揭幕。至以色列旅行。完成第三件《釘子森林》(14組件式)。

1992
?華沙沙傑塔美術館(Sacheta Museum in Warschau)的連茲.荀伯格收藏展裝設作品《陷落》。參加第三屆畢特菲爾德研討會(Bitterfelder Konferenz)。和學生在芬蘭和蘇聯邊界的羅瑪-克基(Loma-Kitsi)停留。參加暫柏林舉行的反敵視外國人大型示威遊行。出版《佩克拉的橫渡》(Uberfahrt Perk?la):敘述1991年立陶宛和杜塞道夫交換學生們的經驗。完成《白色的結構圖畫》、《繪畫行為》。

1993
在杜塞道夫美術館展出完整的,帶有個人自畫像色彩的作品展「人之磨難」(14件「解放的工具」和120個具侵略性的詞句),於「德國意識?」展發表部份新作品。至柬埔寨旅行,學習高棉文化。

1995
於日本停留並舉辦個展。

1996
受邀至韓國參加「科技┼藝術」國際媒體藝術展﹝Science Art, International Media Art Exhibition﹞

1997
獲基爾汽車公司﹝Auto kraft, Kiel﹞工作獎助金,並在該公司展覽廳舉辦個展

1999
德國史達費巴克畫廊個展”物體與灰燼”
2000
獲法國一等榮譽獎。
德國威瑪新博物館個展”Bilder, Objekte, Theaterentwurfe und Installationen”
2001
德國威瑪新博物館個展” Gunther Uecker….zum Raum wird hier die Zeit – Buhnenskulpturen und optische Partituren”

2002
德國巴索﹝Passau﹞現代藝術館個展“對話→昆特.于克”

2003
參加“柏林/ 莫斯科1950 – 2000“ 大展
德國杜斯柏格Stiftung Wilhelm Lehmbruck 美術館個展” 昆特.于克-版畫“
台灣台北市立美術館個展“昆特.于克─ 人之磨難”

德國台灣同學會論壇

GMT+1, 2024-4-18 07: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