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邀請導演座談是影展很重要的部分
然後以專題導演的方式近影展也是很有時間意義的
不只可以看到導演自己在拍片過程的心態與手法轉變
更可以縱觀地看到影像工作者創作的思想演進
我建議明年可以找 蕭菊貞導演 做專題
菊貞導演最近有新作"再見。楊德昌" 是為了紀念楊德昌導演的紀錄片
菊貞導演的作品數量頗豐 足夠撐起兩天的紀錄片影展
菊貞導演作品的特點在於溫厚關懷
她對女性,原住民,榮民,宗教與台灣電影的關注濃厚
尤其是"台灣新電影20年回顧"不失為一個介紹台灣新電影歷史脈絡給德國觀眾的窗口
(當然"再見。楊德昌"是必邀的作品, 楊德昌是台灣新電影裡頭最重要的導演之一)
另外以榮民問題為主題的"銀簪子"跟以宗教為議題的"證嚴法師的慈悲喜捨"
都是前幾次影展沒有觸碰到的
也值得提出來討論
這裡有wiki的導演介紹
-[/hr]
蕭菊貞(1972年4月14日-),祖籍中國湖南,出生於台灣省高雄縣。曾任記者、紀錄片導演。作品以報導為主,描寫生動、文字熱情。1999/2000連續兩年得到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對台灣的紀錄片風潮起了帶動作用。
影片作品
* 1994 《博盛,這孩子》獲1994年金穗獎紀錄片優等、1994年金帶獎紀錄片評審團獎
* 1996 《端午》、《陽光愛情》獲1997年金穗獎最佳紀錄片
* 1997 《火鶴》獲1998年金穗獎紀錄片優等
* 1998 《不可信之事實》1998年參與女性影展放映之實驗劇情片
* 1999 《紅葉傳奇》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入圍日本山形紀錄片影展、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
* 2000 《銀簪子》獲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入圍瑞士尼恩國際影展、日本山形紀錄片影展、亞太影展、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
其他作品
* 1998 《血染的青春──五零年代白色恐怖事件》入圍1998年台北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 1998 《角色──一群南台灣女性走入社區的故事》。
* 2002 《白鴿計畫──台灣新電影20年回顧》──受金馬獎執委會委託拍攝,關於台灣新電影的紀錄片。
* 2002 《渡──證嚴法師的慈悲喜捨》──受新聞局委託拍攝。
* 2002 《愛的狂想曲》與鴻鴻、吳靜怡合導,分三段。負責《輪轉人生》部分。
* 2003 《博盛的二年八班》──公共電視台 《記錄觀點》
* 2004 《心靈好手》──大愛衛星電視連續劇(共四十集),敘述口足畫家謝坤山的故事。
* 2007 《春暖花蓮》──大愛衛星電視連續劇,監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