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於 2007-3-4 01:25:18
|
顯示全部樓層
建成圓環
我因為沒有太多的理論基礎,所以總覺得貿然接著I同學的這篇似乎無法直接回答到重點,但為了讓這樣的討論能夠繼續持續下去,也寄予引出其他不同專業的觀察闢見,我想先從一個都市的角度配合前面gustavko提到的建成圓環案子來拋出一個討論,我們如何從一個都市空間來作文化/社會學上的觀察,進而反思:我們是否需要大師/權威?
這個案子失敗的原因其實牽涉的層面很多,在Gustavko之前連結的網站上已有許多基地歷史背景的介紹,在此就不再贅述,而關於上位政黨決策部份不在個人能力討論範圍內所以僅粗略帶到,僅作為都市空間議題,希望引起大家對這樣的一個文化現象的觀察與討論。這裡個人粗略地將它從兩個部份來談:
1都市部份-公部門台北都市發展局舉辦的公聽會與群眾協調的部份:在前前後後幾場的公聽會,都發局試著跟社區里民群眾以及原來的商家攤販進行溝通,當然除了要滿足所謂的塑造都市新空間,都市意象的構想外,也要滿足居民生活機能的需求。所謂的公聽會就是把這樣的一個專業設計想法透過跟居民需求的整合來達到雙方都滿足的目的。說白一點,就是利益整合。而建成圓環在這個利益整合的階段其實進行的並不順利,當然一部份是都發局的其他相關配套措施不夠完整,譬如說新的中看(?)不中用的建築物提供攤販設攤的位置有限,而原來在建成圓環內的舊有攤販們就面臨誰該去誰留的問題,而被迫離開的攤販都發局如何輔以其他補償措施?而還有另一種狀況是原來在舊建成圓環的攤販發現自己原來一個攤位單位的租金根本租不起新建築物內的攤位,所以原來便宜好吃又大碗的攤販即使是老字號老口碑也只能在成本考量下選擇退出經營。都發局在設定夜市的定位及經營方式上其實並沒有先請行銷方面的專業作評估與擬訂應對政策,而是用見招拆招的方法,在後續的公聽會居民的討論中邊做邊找答案。
另一部份是當牽扯到現實利益時,不可避免居民自身的意見也產生巨大紛歧。這裡所謂的群眾對應到空間需求可能可以再粗略細分為:當地居民-生活品質/ 攤販-商業利益/ 觀光客-文化消費特色,不同目的導向的使用者越多就會產生更複雜的供應關係,譬如當時公聽會中的爭執就有:新建物位置因都市交通動線原因稍微南移,而影響到周邊民房的視野或是想徵收民宅房屋前的空地作為建成圓環的廣場用途,就有部份土地持有人私心乘機哄抬土地價格,有人期待夜市風華再現,有人卻不想生活在夜市的旁邊,有人寄望像這個美術館提案的新建成圓環會帶來周邊土地增值或是房地產價格抬高等等,這個利益整合的過程其實相當費時與耗神,不光是居民/攤販本身就必須要互相配合妥協,跟市政府提供的其他配套措施也必須不斷的整合,但另外同時還有一個影響這溝通協調過程的因素是政治決策上的問題,這往往跟當時上位者急於展現其施政績效的目的有很大關係,但是都市設計本來就該本著長期經營的態度,5年,10年,20年短長期計畫的循序漸進是很必要的,但台灣的都市設計公部門目前還是跳脫不出這的思考模式,所以往往在處理這種溝通協調的問題總是跟專業顧問者把問題像燙手山芋一樣拋來拋去,然後以某一時間點案子必須結案的理由來草草結束,所以才會有許多設計案的公聽會溝通協調過程到最後往往流於形式,無法滿足群眾需求的現象。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