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德國杜賽道夫大學攻讀隸屬於醫學院下的轉譯神經科學碩士學位(國際英語學程),此篇心得主要在分享杜賽道夫大學以及此碩士課程的相關內容。 如大家所知,德國每間大學都有其偏重的領域,杜賽大學是在1907年醫學院起家,神經科學領域以及癌症研究(DKTK/Deutsches Konsortium für Translationale Krebsforschung)是其比較著重的領域,以下附上的網站連結是大學Neurosciences Network研究團隊介紹 杜賽道夫大學跟鄰近的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 (HemlholtzGemeinschaft)、Leibniz-Institut für UmweltmedizinischeForschung以及Life Sciences Center Duesseldorf有密接的合作,許多教授是橫跨的。也因此課程選擇其實非常多樣化,但壞處就是上課地點不只限於校區。如同其他德國碩士一樣,第一年以修課為主,需要修習6個模組,第二年則是碩士論文。 第一個模組為共同模組,所有學生都需要筆試通過才能繼續上修其他模組,主要內容為大腦解頗、功能、生長,還有所有神經科學基礎知識。需要上課(Vorlessung)看大體解剖(Praktikum)為期約六周,最後有至少兩週的考試準備時間。如果筆試未過,根據德國大學規定,尚有兩次補考機會,若皆無通過,則無法再繼續攻讀碩士。這個期間因為還要搞簽證、找房子、弄帳戶、Anmeldung 等等,所以其實非常混亂,不過對台灣學生應該不是問題。 第二個模組我選擇Genomics and Proteomics,待在Professor Karl Köhrer研究室裡。這個課程對非基礎科學領域的學生真的很重要(本身原本是走臨床領域),可以訓練最基礎的RNA研究方法,以及學習蛋白質體的研究,在課程裡,學生需要實作DNA Microarray以及MaxQuant,以及做實驗記錄,最後須做一個最終實驗報告。 第三個模組我選擇神經再生研究(抑或視神經幹細胞研究),待在Professor Patrick Küry的研究室學習多發性硬化症研究(Multiple Sclerosis)。這個模組大概是整個課程裡面最詳盡規劃的,哈哈很多細節都有考量到,而且真的學到很多,這個研究團隊主要在開發能夠刺激神經髓鞘再生的藥物,以應用到臨床,會學習到到如何從小鼠腦部的SVZ及SGZ切出神經幹細胞並進行primarycell culture 以及利用image J來計算受藥物影響的細胞數量。另外創傷後神經修復也是部分課程。課程最後須要做一個大報告以及筆試。 課上到這裡大概已經二月結束,開始放假兩個月,這個期間我收到了第三模組實驗室的offer做了實驗室輪訓(碩士學程要求總共需做兩個實驗室輪訓,須自己找實驗室自己聯絡,什麼都是自己來,非常德國) 第四個模組我被迫選擇神經造影(因為學分規則的關係),所以必須連續六周每天通勤到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雖然很累,但是其實能夠學到很多很難能可貴的東西,像是MRI以及PET做綜合影像分析。還有藥物動力學模型設計然後來有認識德國輪裡法規以及臨床研究在BfArM的規範。 第五個模組則是神經免疫學,而在杜塞大著重的是多發性硬化症,負責教授是臨床醫師ProfessorOrhan Aktas,負責的post doc 是Carsten Berndt,是一定要盡全力搶到的課程!!!! 課程規劃包含免疫學基本理論(如果你以前已經自己讀過Janeway’s immunology那應該不是問題)、實驗室實作報告、以及門診見習、會診見習以真正了臨床病患症狀,整個過程完全符合所謂轉譯研究的宗旨。除了多發性硬化症外,其實還有其他課程是中風研究(由臨床醫師Professor Sebastian Younger),巴金森氏症研究(Professor Alfons Schnitzler的Deep Brain Stimulus)以及偏頭痛臨床治療見習(Dr. med John-Ih Lee)等。 最後則是一個道德課程及報告,然後就進入選定的實驗室做碩士論文。杜賽真的是一個好地方,雖然學校排名不高但醫學院的排名其實還可以。另外免疫學相關的可以在參考波昂大學以及圖賓根大學,他們都也有提供免疫相關的碩士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