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08-4-21 17:12:24
|
顯示全部樓層
Alberto試圖簡單地說,對Hume而言,若一概念無法回溯到知覺經驗內容,那麼就是站不住腳的概念。Alberto此時提到Descartes的「我Ichs、Selbst(自我Persönlichkeitskerns)」的概念,這是Descartes建立其哲學中最基礎也是最清晰的概念。而Sofie卻馬上說,希望Hume別胡扯(Quasselkopf)到連「我」都質疑。Alberto也馬上提醒Sofie,希望這個哲學課能夠讓她至少學到避免對一觀點太快下推斷(zu raschen Schlußfolgerungen)。
於是Alberto希望由Sofie自己來思考看看,如何以Hume的方法來分析「自我」。Sofie就開始一步一步地進行。首先判斷「自我」是簡單觀念還是複合觀念。若是複合觀念,那麼接下來就要探問自己是否曾對此一「自我」有過「印象」。Sofie認為自己是很複雜的,脾氣時好時壞,對某些人事物有時愛有時恨,今天的她已經不再是四歲時候的她。所以Sofie所認知的「自我」是一複合觀念。Alberto馬上接著說,所以正如Hume的觀點,以為自己「有一個不變的自我(einen unveränderlichen Persönlichkeitskern zu haben)」,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認知。我們的「自我觀念�認知(Ich-Vorstellung)」事實上就有如組成電影的一連串單一圖片所組成的動態景象般,也是由快速來去的知覺與感覺,由體驗過的諸多單一印象所組成。Hume形容心靈是「一個劇場(eine Art Theater)」,諸般認知經驗在這劇場中顯現、消逝,我們感覺看了「一」齣劇,但這齣劇是由許多片刻的單一印象所拼湊集合而成。Alberto說到這邊,Sofie原本對「自我」觀念的堅持已經有所鬆動,已不再堅持有一個「不變的、同一的自我(der Grundpersönlichkeit)」。Alberto這時接著提到,Buddha也曾提出與Hume類似的觀點。Alberto認為Buddha的意思是,世間萬物即是一連串生滅的歷程,在這過程中不存在不變的事物。
(我寫到這邊發現前面寫得太詳細太多了,所以後面會簡略一些)
Hume是一個「不可知論者(Agnostiker;不可知論der Agnostizismus)」。他認為由理性去推論靈魂不朽或上帝存在等宗教信念是不可能的。但也並不因此而否定神的存在。對Hume來說,除了可以經驗感官認知到的事物之外,其他皆有待去證實。Hume不相信奇蹟(Wunder),因為他並未經驗過奇蹟,但他也沒有經驗過「一定沒有奇蹟」。從這邊「將石頭從手中放掉就會�不會掉到地上」的自然法則�違反自然法則的例子,Alberto引導Sofie去思考「經驗到很多次的某件事物是否就是必然」?還是只是因為經驗過很多次同樣的結果之後,「習慣(Gewohnheit)那個結果會發生」?且當下一次同樣事件發生時會「期待(Erwartungen)」那個已經習以為常的結果會發生?從這邊Alberto又跳回Sofie對現實世界的關心,若是在Sofie與一個一歳嬰兒面前發生「石頭會浮在空中」的現象,Sofie承認應該會是她比較驚訝,Alberto引著Sofie去反省到,那是因為那小嬰兒尚未「習慣」(或說認識到)我們所謂的自然界不變的法則(unwandelbaren Naturgesetze�physikalisches Gesetz)。Hume認為,這種習慣性的期待,使人們容易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而心存定見。Alberto接著用撞球的例子進一步對Sofie解釋,「隨著一件事情發生後另一件事情也會發生(daß eines aufs andere folgt)」只是我們的一種習慣的預期。這種A事件發生在B事件之後,所以原因必然是由A事件提供(cum hoc ergo propter hoc;zugleich, also deswegen),是大多數人的習慣與信念。Hume在這邊並非企圖否認自然法則,而是因為他認為我們無法去經驗到自然法則,所以常誤以習慣與期待來判斷事物,做出錯誤的結論。無論是否截至目前都只見過黑色烏鴉與白色天鵝,在Hume認為,都不能否認在世界上有可能有白色烏鴉與黑色天鵝的存在。(後面舉了Bertrand Russell的一個黑色幽默例子來說明這種期待的因果觀)
Alberto最後一段說明,在Hume來說,我們的言行並非由理性所決定。Hume認為我們決定幫助或不幫助一個對象,與合理與否無涉,僅取決於情感上的要求。且Hume認為我們太常將beschreibenden Satz(描述性語句)和richtungsweisenden Satz(規範性語句;normgebenden Satz)混在一起談論。我們經常以Ist-Sätzen (是不是的語句)來作為Soll-Sätze(應該不應該的語句)的論據基礎(「那個人也想活Auch der andere Mensch liebt das Leben」→「因此你不應該殺他Deshalb darfst du ihn nicht umbringen」)。接下來Alberto舉了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從這邊我們可以看到,有時人們會將理性與情感的判斷混淆。
[ 本文最後由 ccs19782003 於 2008-4-21 18:35 編輯 ]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